(作者按:上文《1984 香港有過這樣的樂壇》中,提及《十大勁歌金曲》在1984年開創季選制度,實為1983年,1984年的季選只是首度以現場節目形式播出,多謝網友指正。)
未講1992,先講1992之前的香港樂壇情況。80年代中後期,樂隊浪潮的出現帶來無窮生氣:原創多變的旋律、配上破格的歌詞與新晉的表演組合。難得是,這批樂隊的唱片亦賣得很好,他們就如鮮活的血液帶動整個樂壇,與此同時,大約88,89年以降,另一股音樂熱潮 – 卡拉OK勢不可擋地登陸本土。這是兩股相沖的力量:前者標奇立異,大賣創新時尚的綽頭;後者剛好相反,但求兼容最大的音樂公因數。今天看來,卡拉OK是鬥贏了。
我不知道Beyond在91後遠走日本,以至達明太極逐漸後退,跟以上情況有沒有關連,但粵語歌曲變得保守是不爭的事實。
另外,在80年代尾90年代初,幾位樂壇巨星相繼引退或宣佈不再領獎。
以上是1992年香港樂壇的背景,底樁就是如此。
1992年,可能是香港樂壇歷史高位的一年。所謂「高」,當然是指吸金能力和流行程度,跟歌曲質素沒有太大的關連。這一年:
四大天王「被組成」,他們橫行樂壇,甚至壟斷樂壇。就以當年《十大勁歌金曲》為例,四人已包辦七首,所有「其他男歌手」,最紅都只能被冠以第五天王;
同年,唱片公司與煙草商合作,拍攝以整首歌(或半首歌)的長度的電視廣告,Marlboro Red Hot Hits第一炮是《火熱動感La la la》,這一著,成為往後幾年唱片公司與電訊商(或其他「大水喉」)合作的business model。觀乎廣告片製作之龐大、出手買air time之闊綽,這盤生意實在超級大!當然換回的反應亦超級勁。
這一年,卡拉OK仍然犀利,我不肯定是否由1992年(或1993?)起,某些新歌出現在原裝卡拉OK的時間,更早於推出唱片。整個行業的人都瞄準這塊厚肥肉來做決定。
是的,1992,香港樂壇風生水起,完全看不到跌勢。
可是,正如無數身體健康不煙不酒的人突然患上怪病一樣,翌年香港樂壇也被一個「怪病」困擾。
而往往,那些怪病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仔細再偵查一下,原來病是有跡可尋的,即使表面上的你多麼健康。
對1992年的香港樂壇來說,這個病,叫做「翻版」。
我無法找到文憲確認第一張翻版CD在哪年出現。以我個人印象,翻版碟在1993年開始肆虐,而查看紀錄,TVB在1994年3月做過一個《全港反翻版唱片大行動》的大show,間接支持我的說法。
活在1992年的人,當然看不見1993及以後所發生的一切事。對當時的人來說,粵語樂壇仍然是強勢,即使出現一點不健康的跡象如過份吹捧四大天王,和過份被卡拉OK主導。。。當然對一眾老闆來說,既然唱片繼續大賣,還要在乎什麼?
及後,1993、94、95,唱片業收入下滑,當年已隱約有人嗌「樂壇已死」,至於翻版碟是否就是殺死樂壇的刺客?我認為根本沒可能有單一的元素,而K歌又果真罪大惡極?我覺得K歌完全冇問題喎!一窩蜂的做同一種歌才有問題!大家再回帶:當年樂隊熱潮的後期,唱片公司其實已出現一窩蜂做樂隊的情況,質素也參齊,相信就算沒有K歌,樂隊終有一日被做死。
無心插柳下,寫完三個香港樂壇標誌性的年份:勢如破竹的1984、終極高峰的1992,以及最後生機的2005。實在沒有什麼結論可言,就如打開舊相簿翻看,不用時時刻刻要想出什麼洞見。多謝你陪我回顧那些細碎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