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屯門的青山陶窯,近來因為可能受到附近的建屋計劃影響而引起社會關注。
這次社會大眾對龍窯的迅速關注,反映出香港市民對保育本土歷史建築物的重視。大家都不希望見到龍窯因為附近的建屋計劃而遭到遷拆,或結構受到影響;在一天內收到近2000名市民聯署支持完整在地保留龍窯的訴求。
青山陶窯長約30米至40米,依山而建,故此又稱作龍窯。在香港較為人熟悉的陶窯,有位於大埔的碗窰和坪州的灰窰。青山陶窯作為香港唯一現存而完整的龍窯,於2014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確認了它的特殊歷史地位。
龍窯的重要性,除了作為一個香港文化歷史的地標,也可延伸出「另類」教育的可能性。以廣東石灣陶窯作為藍本,龍窯建於1940年代,生產時期為1950年代至1980年代,是橫跨屯門作為新市鎮之前和初期的本地輕工業。屯門作為新市鎮之前,因為交通不便,主要的經濟生產活動以農業為主,少數工業生產包括有粉絲廠、磚廠、船排和曬鹽,龍窯的陶瓷出產也是其中之一。從理解一個社會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龍窯正可以作為一個實物見證。每一棟建築物或物件,都承載着當時社會的物質和象徵空間 (material and symbolic space),能夠反映該時代的資源、技術、價值、習慣和各種生活面貌,作為社會印記,與歷史資料互補不足。例如,龍窯當時的出產包括有關公神像、蟋蟀盤、錢罌、五加皮酒瓶、鴉片煙碟、點油燈碟和各式日常炊具,每一件器物都能帶出一段當時社會的生活經歷(lived experience)和文化面貌。
陶瓷的製作和生產,包含各種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泥土的種類、製作的工序和技藝、釉藥的成分、燒窯的技巧、製成品的銷售途徑和地域,當中包含對土質、化學、藝術、工藝、經濟、地理和文化的各種知識學問,是作為跨學科學習(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的上佳材料。此外,龍窯的建築風格和技工手藝,皆源自廣東石灣,故此也可以作為理解香港早期發展,和中國傳統文化手藝製作傳承的關聯。
我曾到訪本地一所國際學校,當中有一台小型貨車大小的廚餘分解機器,老師和學生一起收集飯堂的廚餘,一同嘗試不同的廚餘分解物料和方法,仔細收集數據和分析,分解後的化肥用作天台種植。整個過程包含對剩食的關著,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化學實驗,和有機種植的實踐。當中除了有跨學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將學習和生活扣連起來,令學習變得實在和有趣。香港的大部份學校都未必有這樣的空間或資源,但我們的社區有各種能夠提供這種跨學學習經歷(experiential learning)的地方,青山陶窯正正具備這樣的潛質和條件,能夠讓學生走出課室,走進社區,將學習與生活連結。
其實早在80年代,龍窯及附近範圍曾被規劃成低密度及社區用途,當年的龍窯保育計劃範圍,包括現在的扶康會柔莊之家,和已搬遷的培愛學校原址,可見當局早已察覺龍窯的保育價值。後來因著各種不明原因,龍窯的保育計劃並沒有繼續進行,直至最近因為毗鄰的高密度建屋計劃,而讓龍窯的存亡和保育價值重新得到關注。龍窯無論在歷史文化、藝術、教育和社區連結方面都有各種可能性和潛在性,只要在地保護龍窯並留有空間,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作者為香港龍窯關注組成員
文章刊於2018年4月9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