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2005 香港有過這樣的樂壇》後,不覺得完成了一件事情,反覺只是「開咗個頭」,還有兩個重要年份想寫。
於是有這一篇及即將會寫的另一篇。三個年份,展現香港樂壇的滄海桑田。
1984是香港樂壇強盛得誇張的一年,先講講背景。
歐美MV潮流席捲世界
1983年Michael Jackson的《Thriller》大碟,以拍電影的預算拍MV,令人乍舌。《Thriller》、《Beat it》、《Billie Jean》眩目的MV透過電視螢幕在全界流行,其他國際巨星亦以MV作為宣傳旗艦,一時間,用眼晴看音樂成為流行曲的新定義。這個國際大氣候深深影響香港樂壇。
那些年,TVB仍然是娛樂圈的造王者,就在1984年,音樂節目出現影響往後幾十年的重大變革:
《勁歌金曲》由每星期播出一首中文歌(其餘外語歌)改為全播中文歌;
《十大勁歌金曲》開創季選制度,製造更得獎歌,其後甚至影響唱片公司的派台策略和時間表;
年終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在1984年起設立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造王造后,全城談論誰最紅,間接令紅者更紅;
同年,另一專播MV節目《新地任你點》開播,本地歌手及MV有更多更穩定的曝光率;
另外,80年代是日本經濟和文化力量大舉進攻亞洲的時期。香港樂壇向其學習、改篇、模仿、抄襲,最直接的良性影響,就是一批水準很高的日文歌,經改篇成本地流行曲,本地樂壇的面貌更年青,更pop。
種種外圍因素,加上香港經濟好,令1984年的香港縱有前途陰霾,仍然出現流行音樂的皇朝。
那一年,香港有什麼里程碑?
電視主題曲退下火線 流行曲釋放爆炸力
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電視主題曲成為粵語流行曲的主導力量。無他,劇集每晚定時播放,大受歡迎,主題曲自然也大熱。但隨著1984年TVB音樂節目改制,「日播夜播」再不是主題曲獨有的優勢。而且電視主題曲由三數位創作人支撐了十多年,已出現疲態,又要遷就劇目如古裝劇,難以展現時代感,反觀其他流行曲,曲詞唱毫無包袱,可以更時尚更精緻,更加吸引年青聽眾。
新世代填詞人出世 歌詞更有時代感
這是承接上一點的。如果黃霑、盧國沾、鄧偉雄代表的是電視主題曲的人生哲理和武俠世界,那麼大約在1984年湧現的新晉填詞人,包括林振強、林敏聰、向雪懷等則帶來新的思維、更接近英文歌的填詞手法,令流行歌詞變得更好玩,充滿無限可能。新詞人的新鮮作品,進一步將許冠傑歌詞的兩大特色即八股味和市井味比下去。這一年林振強填的《愛到發燒》、林敏聰填的《愛的根源》,和向雪懷填的《午夜麗人》,都選用了嶄新的題材和寫法,進一步令粵語流行曲更有突破。
兩雄一后鼎立 超級偶像年代開啟
這一年,譚詠麟和張國榮走紅成為超級偶像,對年青人的影響力之深遠,從日後兩批歌迷的大戰足見一斑。譚、張二人的紅,絕對是空前絕後,加上梅艷芳,三強鼎立,除了帶來一大批製作精良的歌曲外,三人都大攪形象,確立了歌手在視覺方面的重要性。
唱片銷量動輒數白金 流行曲成潮流指標
當年譚詠麟推出《霧之戀》大碟,據說唱片店出現買碟人龍,而其他紅歌手的唱片銷量也動輒數白金,(按:當年白金唱片即賣出五萬張),雖然那時還沒有什麼大陸市場台灣市場,但單單內銷香港已賺到盤滿缽滿。金錢以外,唱片好賣當然也代表歌曲流行和有影響力,在電子傳媒以外,歌曲由家中的唱機響起,還記得那時經過任何食店、服裝店,必然聽到最流行的粵語歌,連一直播外語歌的Disco也播起中文歌來。1984年,本地樂壇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是大盛:歌曲耳目一新、偶像歌手湧現,而這只是一個開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