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民間的聲音逼使政府正視皇都戲院的歷史及建築價值。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把位於北角英皇道上的皇都戲院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 但這並不代表皇都可以逃過清拆的厄運。還記得歷史價值舉足輕重的皇后碼頭嗎?雖然是一級歷史建築,但政府還是把它拆掉。當時的發展局劇展林鄭月娥鄭重地答應了會重置碼頭,結果呢?
這篇文章為皇都戲院而寫,為皇都的前身璇宮戲院而寫,更是為了讓下一代有機會知道我城在古典音樂藝術發展如何由零到有,有心人如何在物資貧乏下一步一步走來, 到現在,政府決心用天文數字的預算,建設世界級的藝術區。
「從零到有」是音樂歷史學家周光蓁在其編著的新作《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對璇宮戲院及其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 為香港音樂藝術發展貢獻的形容詞。周光蓁,音樂歷史學家、資深樂評人、作家、記者,香港大學歷史系音樂史博士。周氏訪問了十位對本港音樂藝術發展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包括Uncle Ray 、費明儀、盧景文、黎小田、Tony Carpio等。周氏通過對本地樂壇風雲人物的口述歷史,及專題文章由唱片業發展到不少學生都參與過的校際音樂節等,引領讀者走一趟香港音樂之旅。
歐德禮,猶太人,曾參加歐戰。熱愛文化藝術的他於1921年來到香港,並在1950年代初斥資250萬元興建璇宮戲院。戲院分兩層,共1400個座位,有電影銀幕和舞台。歐氏本身是電影公司總經理。璇宮既會放映電影和主辦商業味濃的歌舞表演,亦會策劃古典音樂會。周氏以「以商養文」形容歐氏在戰後香港建立璇宮戲院來推動古典音樂發展的過程。
璇宮戲院於1952年12月11日開幕。1952年的香港,剛從戰爭與日據的破壞中復甦,同時面對大量難民由中國大陸湧入。那年頭,香港沒有能力邀請世界級藝術家到香港表演。歐氏善用其人脈及璇宮戲院的場地優勢,爭取世界級藝術家在他們亞洲表演之旅加入香港站,將香港寫進國際音樂藝術版圖。周博士在其著作中引述聲樂大師趙梅伯對歐氏的讚賞:「本著反戰音樂藝術的冒險精神和撒種工作的苦心,使香港這塊荒蕪地域更能接近世界樂壇」。周光蓁指出璇宮戲院為1962年落成的大會堂「積累了軟件經驗」。因為有璇宮戲院策劃音樂表演,香港的古典音樂界能學習如何找演出贊助、宣傳、購票,亦為城市培養聽眾。周博士讚揚歐氏與璇宮「隻手改寫香港的演藝發展歷程」。
曾經在璇宮表演的巨星包括英國作曲家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及其男高音拍檔皮亞士(Peter Pears)、 小提琴家金波里(Campoli)、大提琴家富尼爾(Pierre Fournier)等。樂評人兼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朱振威在其網誌詳細記錄了1953-57年間曾在璇宮表演的大師的名字。正如朱氏所言,不少本地樂迷不知道這些巨星曾在香港表演。
藝術超越國界,璇宮舞台並非只為外國音樂家而開放。聲樂殿堂級人物費明儀的職業表演生涯便是在璇宮開始。只有25歲的她在歐德禮邀請下,於1956年4月在65人大樂隊伴奏下在璇宮高台演唱。
璇宮於1957年結業,後來改建成商場與「皇都戲院」。皇都戲院遇上香港經濟起飛,娛樂事業蓬勃的年頭。重溫璇宮的輝煌,讓香港人重新認識我城的音樂藝術發展,如行走過來。璇宮戲院以民間之力,為香港的古典音樂發展打好基礎,皇都戲院則代表娛樂致死的歌舞昇平。
皇都戲院將來會怎樣?只有新世界發展副主席鄭志剛才知道。鄭先生自從成為新世界第三代話事人,以推動藝術為己任,致力結合地產與藝術,並將其理念稱為 The Artisanal Movement, 而新世界發展的項目都以artisan 的作品為賣點。筆者希望鄭先生能有歐德禮的決心與魄力,保育皇都,將其活化為音樂及表演藝術的場所,推動及繼承歐德禮的「以商養文」,讓北角英皇道的這一隅繼續其音樂與表演藝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