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為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主席何應
(獨媒特約報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日前公布,在深水埗通州街270號至286號及桂林街1至5號市建局的重建項目設立一座五層高的「設計及時裝基地」,但一街之隔的欽州街小販市場仍然前途未卜,布販認為政府今次的方案過橋抽板,不但無視布市場,更斥方案是抄襲民間方案。
俗稱棚仔的布市場位於欽州街,布販在2015年8月接到政府搬遷清拆通知,騰出位置興建200個居屋單位。食環署在2016年9月提出搬遷到通州街臨時市場,但布販拒絕。布販指通州街市場租金過高難以經營,最貴的攤檔比起棚仔租金高近10倍;不滿政府未有承認全部50名布販,要求全體一同搬遷到通州街市場。
市建局重建項目現址
政府今次提出的「設計及時裝基地」,稱以培育香港新晉設計師和發展深水埗旅遊業為主,基地的樓面實用面積共約 3,600 平方米,並建議交由「香港設計中心」負責營運。據商經局的說法,「設計及時裝基地」主要的目標對象為設計學校學生、新晉設計師、時裝買手、採購公司和旅客,項目預計2023至2024年落成。
基地包括時裝服飾展示區、時裝製作工場、創意及協作空間、設計圖書館及物料資料庫等。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主席何應認為「基本上係一字不漏照抄,但發展就無我哋份」,不明白何以政府投放十億資助上流時裝設計師發展,但就苛刻要布販「捱貴租」。
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曾在2016年6月向政府提交一個名為「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的民間方案,計劃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物料採購、製作者空間、教學、銷售、展覽和表演,並設立布業歷史資料館等,政府當時並無接納此方案。
民間方案後來更奪得香港規劃師學會2017年年獎銀獎和澳洲「勇氣及社區參與獎項」(Wendy Sarkissian Award)。何應指,布販曾將「民間方案」遞交予區議員和政府部門,又與他們開會洽商,「俾曬料佢哋」,沒想到現在政府「過橋抽板」。
民間方案除了倡議第一至三座劃為賣布攤檔外,在第四座和第五座會設立一個時裝布藝資源中心和社區文化中心,裏面包括小型工場、共用設施(如教學用衣車)、布料資料庫、布業歷史展覽館和多用途室以供團體進駐租用作寄賣店或會議室等;而政府方案內,同樣設有時裝製作工場、資源及實踐中心用作舉行工作坊、座談會及會議,以及設計圖書館及物料資料庫等。兩者不同的是,政府方案並無預留地方安置布販。商經局局長邱騰華以「基地目標、對象同『棚仔』唔一樣」為由解釋,並指棚仔搬遷計劃是由食環署負責,非商經局工作範圍。
布販東叔
另一布販東叔認為布販與時裝設計是「同埋一氣」,但政府只「幫有錢有勢既人」,希望政府能讓步容許布販以相宜租金繼續營運。棚仔關注組的曾昭文則對獨媒表示,不接受邱騰華的說法,強調「計劃目標點可能同棚仔無關,明明布販就係時裝行業一部分」不明白局方竟把計劃和棚仔布販「斬纜」,認為政府此舉是「各自為政」。
曾昭文指不明白何以政府由始至今只私自與香港設計中心洽商,從沒聯繫棚仔布販,認為政府「黑箱作業」。他認為政府的方案「貴族化」,因為民間方案原意為連結時裝行業和社區,讓不同社區人士都能參與時裝行業,包括基層或南亞裔婦女。
曾昭文表示,政府的方案傾向預留資源予設計師等專業人士,而民間方案側重於傳統手藝的傳承。他認為這才是整個深水埗時裝行業的魅力所在,望政府不要割裂傳統和布販元素。
深水埗區議會星期二將會討論「設計及時裝基地」方案,民協當區區議員衛煥南指方案是「得個講字」,斥政府將基地描述得美侖美奐,但隻字不提棚仔布販。衛煥南認為,政府在2015年急於收回棚仔是因為當時房屋政策「急住起居屋」,但現在政府換屆,相信現時有時間和空間和現屆政府討論棚仔布販的去向。
在「設計及時裝基地」計劃公布三日後,何應接到食環署電話,這亦是自2016年9月後雙方第一次交涉。食環署代表在電話中提到,通州街臨時市場已完成裝修工程。何應對獨媒指,布販一年來都不敢大量入貨,最多只購入一至兩個月的存貨。他強調布販仍希望食環署能接納他們的訴求,否則會堅持不遷不拆,「你安排妥當我哋就唔阻你發達」,但目前仍未安排會面。
記者:李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