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葉劉低貶香港粵語為怪話,理應道歉

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南華早報以英文發表文章「香港青年需要人幫其明解自己在中國未來的角色」,聲稱香港後生仔女抗拒中國皆因本地東西混雜文化(hyrbid culture)作祟, 尤其是香港粵語「怪話」(lingo)(注:根據 Merriam-Webster 字典, lingo 解「奇怪或不可理解的語言或說話:例如外語」) 。國歌法和廿三條都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香港和北京當局應巧妙令香港青年視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計劃為機遇。 

葉劉淑儀顯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角度撰文,志在磨滅香港身份特徵。 香港廣東話乃係優雅的混合語言(融和百越話、中原雅言、西洋借詞),可以追溯到先秦。中原歷代受北方夷族入侵,關山阻隔,香港粵語得以保留古漢音(粵語入聲字、合口音等)、古漢字(正體漢字及古字如juk1 㤢〔俗作郁,心動也〕、saai1㩄〔俗作嘥,浪費也〕、)、古漢詞(如「得閒」〔屈原山鬼:君思我兮不得閒〕、「後生」〔子曰:後生可畏〕)、古漢語法(如雙賓語序),古漢章法(四六成句,鏗鏘對偶,層層遞進,例如唐滌生《帝女花》上表一幕)。香港廣東話乃係香港人的命脈,近年香港政府以金錢資助,誘惑本地學校,以普通話教中文,令香港粵語受到嚴重威脅。國歌法支配香港人日常生活,例如無論何時何地,一聽見國歌,就要肅立敬禮,香港人一旦啃下,下一步就會係公共場合全用殘體字,然後大中小學嚴禁粵語,只容普通話,其次英文。

正如香港粵語吸納西方借詞及意識形態,香港文化有機融合東西方傳統,自成偉大文明,包括語言(香港粵語傳承華夏嶺南百越遺風;中英並舉)、共同血統(香港人祖先多為逃避中原暴政而來港開荒,富勇毅精神;有些港人更混有西洋血統,例如李小龍、何鴻燊、李嘉欣)、集體回憶(三年零八個月淪陷、五六十年代難民潮、六七暴動、七四廉政風暴、八九六四大遊行、九七主權移交、零三七一大遊行、一四雨傘革命、一六魚蛋革命等)、風俗習慣(宗教多元、毋須效忠任何政權;中秋重陽、聖誕復活,並行不悖)、價值倫理(儒家大仁、基督大愛、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等觀念)等方面。

葉劉淑儀一方面指責香港混合文化,使年青一代「情感語言既不屬中國,亦不屬西方」。另一方面,就指責香港青年一般「不肯越界」,與中華民族融合。簡直自相矛盾,皆因混合文化的定義正是文化越界。如今的衝突並非兩種文化對立,而係文明與野蠻不能共存。根據國際知名香港專欄作家陶傑(二零零一)的講法,「中共正是破壞華夏文化的大老粗」。三反五反、文革等政治運動,徹底剷除中國大陸的華夏文化。當代中國喪失華夏文化,又未能吸收西方典章文明,而香港則整合兩方優點。

香港的多元混合性質係祝福而非詛咒,例如倘無香港粵語文化,顧家輝不可能結合西洋流行曲及華南民歌風格,而寫出裴聲國際的粵語流行曲(今年七月,John Strauss交響樂團在荷蘭古城Maastricht,Vrijthof 廣場,演奏高唱顧家輝名曲上海灘,全場二萬五千觀眾動容);唐滌生、徐子郎亦不可能吸納西方電影元素及心理描寫,創作經典大戲帝女花及鳳閣恩仇未了情。 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發展計劃純屬榨乾香港儲備和淹沒香港身份特徵的計謀(例如前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最近被美國警方拘捕,罪名係幫一帶一路公司賄賂非洲官員;港珠澳大橋超支百幾億,香港段成本漲到千幾億)。 香港廣東話為香港文明精華,當受宏揚尊重; 葉劉淑儀詆毀香港粵語為「怪話」,理應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