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羅生門中擁抱赤裸的真相

在羅生門中擁抱赤裸的真相

真相和謊言一起在河邊洗澡,謊言先洗完,穿上真相的衣服走了;真相怎麼都不願意穿謊言的衣服。所以人們日後只見到穿著真相衣服的謊言,而不能接受赤裸裸的真相。即使是所謂的善意的謊言,歸根到底還是掩飾、欺騙,但人還是虔誠地相信謊言,自欺欺人,幻想著世間的美好。黑澤明就反其道而行,擁抱著可憐、赤裸裸的真相。

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中,人性是無法想像的醜惡。在那個生活並不安穩的時代裡,為了生存,所以現在我們看來違反道德的行為都是合情合理,被大家所接受的。為了生計,把蛇肉切成片曬乾當成魚肉買是可以的;拔掉屍體的頭髮做成假髮賣錢是允許的;強行剝奪別人的衣物去變賣是合理的;屍體不被妥善處理,隨意丟在城門是正常的。

黑澤明沒有原原本本地拍攝《羅生門》的故事,而是把芥川龍之介另一個光怪陸離的小說《竹林中》搬到羅生門。武士帶著妻子遠行,途中被『採花大盜』攔截,妻子被強姦,武士橫屍叢林;審判官在公堂審理這起殺人案件事,七個作供證人,出現了七個不同的『事實』,根本不知道誰說的是真相,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再加上芥川龍之介一直都用第一人稱『我』寫這七段供詞,只用了一句簡單的話作過渡,於是乎就變成證人們自說自話的離奇故事。

如果單單是複雜、怪異的故事情節絕不能造就《羅生門》的傳世經典。故事的背景還是定在那個頹垣敗瓦,佈滿屍體,陰森的羅生門;那個年代,地震、颱風、大火和飢荒摧毀了京城,城裡城外都是一片荒涼,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殺人搶掠隨處可見;一樣的狂風暴雨,把羅生門襯得更蕭瑟。但在這裡避雨的人不一樣了,也有了不一樣的結局。《竹林中》的劇情加上《羅生門》的背景,產生了新的花火。都說黑澤明的每一部電影會有一個探討的主題,發人深省,在這個絕望黑暗的時代,他探討的是比外界環境更陰暗可怕的人性,揭示美麗的謊言掩蓋下比刀刃更傷人的真相,醜惡的人性真面目,狠狠地打世人一記耳光。

電影以倒敘蒙太奇結構而成,樵夫、僧人和雜工仨人在羅生門避雨,議論那離奇案件並懷疑起人性的善惡。結尾的時候,黑澤明加入了兩個重要的情節:樵夫道出案件真相和收養棄嬰。證人們各說各話只表現出故事的怪異性,但真相只有一個,並且是殘酷的。大盜沒有傳說中那麼驍勇,乃膽小怕事之輩,只不過和武士交手幾個回合,卻吹噓成二十三回合;武士也並非正人君子,自私自利,同樣貪生怕死;他的妻子性格雖剛烈,但同時也是蛇蠍心腸;樵夫看似是局外人,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拿走案件凶器——短刀去變賣,所以在公堂之上撒謊。每一個人都用謊言包裝自己的醜惡,收藏自己的陰暗面。

說起真實與謊言,《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有類似的情節。Pi回到陸地後,日本船公司派員調查,對Pi進行訪問,他如實地講述與動物之間發生的事,但卻讓人無法相信;最後,他講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把人物套在動物身上,他自己就代表孟加拉虎——『惡』的象徵。可笑的是,調查人員相信這個所謂的『真相』,寫成報告,應該是所有人都會相信這個版本的『真相』。因為他們的心中都存在『惡』,因此無法相信Pi可以擺脫『惡』,成就真正的『善』存在,所以,醜惡的『真相』才能被他們理解。就如賣假魚肉的女人會理解老婆子的行為,老婆子會理解家將的蠻行;雜工會認可自己搶奪棄嬰衣服的行為。

新加入的另一個重要情節就是樵夫收養棄嬰。離奇案件的談論結束後,羅生門傳來一陣嬰兒的哭聲,仨人發現一個棄嬰,雜工第一時間剝掉嬰兒的衣服,如同拿走『真相』衣服的『謊言』。當他受到樵夫和僧人譴責的時候還理直氣壯地辯解道:這衣服就算不是他拿走,也會有別人拿走;而且嬰兒的親生父母比他更應該受到責備。《羅生門》得到高度讚賞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精妙絕倫的起承轉合劇情。故事最後,樵夫良心發現,回歸『善』的本性,收養棄嬰,擁抱赤裸裸的『真相』。這時雨過天晴,明亮的朝陽升起,讓人感覺:漫長可怕的黑暗已經過去,人生充滿著希望。

每個人的價值觀之所以不同,是生長環境、自身經歷等外界因素的不同造就,也成就了他們創造出怎樣的作品,也許是這個原因,讓黑澤明與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有兩個完全相反的結局。

芥川龍之介自幼貧苦,在他七個月大的時候,母親就患上精神病,所以由母親娘家撫養,之後更過繼成為舅舅的養子,雖然在芥川家接受到周全的照顧,但童年不愉快的經歷始終在他心裡埋下陰影。芥川龍之介自小受舅舅家的江戶文人氣息薰陶,培養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之後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畢業後從事教師與報紙編輯的工作。在未進入大學,芥川龍之介就已經開始創作,但一直沒有成名或受到重視,即使在大學的成績不俗,作品也得不到別人賞識。直到在《新思潮》發表短篇小說《鼻子》之後,才受到夏目漱石的青睞,文學路程出現轉機。

一直以來,芥川龍之介都被稱為『最悲觀的文學家』,他大部分作品都以揭示人性醜惡為主,描繪出一個殘酷、冰冷絕望的現實。如果說小說家的作品是反映他自身的生活和價值觀,那芥川龍之介的內心一定是個非常灰暗的世界,沒有任何希望。之後芥川龍之介被派往中國工作四個月,在這期間工作十分繁重,他還要受到各種病痛的折磨,回到日本後就創作了《竹林中》,也就是黑澤明的《羅生門》的故事腳本。沒過多少年,他就因『恍惚的不安』自殺,享年35歲,絕望的一生結束。

黑澤明的生平不像芥川龍之介那樣悲慘,算是相當幸福。自小喜歡繪畫與藝術,受哥哥影響對電影產生興趣,並有許多機會接觸電影;畢業後很快就當上副導演,第一部作品《姿三四郎》就引起很大的迴響,一生所拍的三十多部作品中有多部獲得國際獎項,被賦予『黑澤天王』的稱號。由於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黑澤明的敘事方法偏向西式,使用大量蒙太奇剪接手法,使電影節奏變得明快,西方觀眾較易接受,而本地觀眾看著也覺得新奇。

《羅生門》在1951年獲得各個國際獎項,當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幾年,日本還淪陷在戰敗國的陰霾中,背負著侵略者之名,整個國家沒有半點生氣,國民也沒有鬥志,幾百年來日本人所經營回來的國際形象完全毀滅,他們就是接受不了赤裸裸的『真相』(戰敗)。這樣的環境就像電影中的情景:荒蕪的羅生門,遍地死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犯罪變得合理;而電影當中的角色就如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為自身的利益自說自話。《羅生門》獲獎的信息無疑給日本國民帶來鼓舞、希望,隨後幾年都有日本作品獲得國際獎項,讓日本電影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當時,日本政府其實不允許任何藝術作品提及戰敗,或者安慰戰敗的國民,但黑澤明一直都很想為國家做點事,拍一些作品激勵國民,振奮士氣,希望國家能儘早擺脫戰敗的陰影。因此黑澤明在設計故事時,有意無意地把日本國情套入羅生門中,用較隱晦的方式表達,但他實在不忍心在國民的傷口上撒鹽,撮破他們對人性最後僅存的一點美好的幻想,於是修改故事結局,展現出人性『善』的一面,最後朝陽升起,帶出正面信息。他是有意向日本和世界宣告:我們還能相信人,尤其是相信日本人。

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最後,象徵『惡』的孟加拉虎頭也不回地離開了Pi,情節與樵夫離開羅生門的時候相似,也是頭也不會,還有朝陽升起。兩者都代表著向過去告別,重新開始。對於黑澤明而言,戰爭無疑是殘酷的;真相是殘酷的;人性是醜惡的。他完全接受了這一切,並且抱著一顆真誠的心去相信人類最後僅存的一點良知,在羅生門中擁抱象徵赤裸裸的真相的棄嬰,維護脆弱的善良,給他帶來一點微弱的溫暖,也給戰後疲憊不堪的日本人心靈一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