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電影從沒大橋段大場面,一幕幕舊社區、小人物和人情之美,就像一闕短歌,總是令人念念不忘、低迴不已,「比海還深」也不例外,大師即是大師。
「比海還深」原是鄧麗君日語小調「離别的預感」其中一句歌詞,曾經是日本主婦最愛哼的歌。
暴風雨的長夜,飾演母親的樹木希林聽著收音機播着别離的預感,幽幽地對兒子阿部寬説這生沒有愛過一個人比海還深,就祇是這樣嗎? 電影還要説是人生的酸腐比海還深。
阿部寬潦倒失意,入型入格,雖是電影的主軸,但枝裕和選擇由樹木希林背負和演繹人生的酸腐。
樹木希林垂垂老矣,和她一生廝磨的丈夫剛死去,她竟痛快地丟掉他所有的,輕描淡寫對兒子説喪偶是如釋重負,真的輕嗎?其實是生命不能承受的重,寫得一手好字的丈夫屈屈不得志,大半生都是借貸典押渡日,原可廝守的丈夫變成磨難的夢魘。
兒子阿部寬竟走同一條路,太早成名,第一本小說便獲奬,此後竟江郎才盡,沉迷賭搏,在私家偵探社混,欺人更自欺説要找題材, 事實是妻離子散,靠着偷呃拐騙渡日,捉㩒見肘,連買一雙棒球手套給兒子也要左借右借,連陪兒子吃過漢堡包也沒錢,像被催眠了,對自己無尊嚴的活着從來無動於衷。
沒回家偷錢的女兒祇是用比較直接的方法向她討錢、討著數。她人生的希望其實是孫兒,即阿部寬的兒子,但也因過氣媳婦決心不回頭而落空,把孫兒的臍帶交付過氣媳婦那一刻,樹木希林終忍不住滴淚,因為一切都成泡影。
電影那隱隱的悲調,被樹木林希説的一句話:「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推到極致,也説中了她酸腐人生是因為丈夫和兒子都沒看透這殘酷的事實,終生苦苦追尋,從沒真正屈服。
電影裡電影外我們都經歷過理想破滅,終一生在現實中妥協浮沉挣扎糾結,觀眾如我都份外共鳴,感觸良多。令人一樣傷痛是我們常懷有莫明好感的日本,竟如香港一樣的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