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上環文武廟現址 1847年獲政府批地是為了建華人學校

上環文武廟現址 1847年獲政府批地是為了建華人學校

圖:東華三院擬在文武廟旁前小學用地興建青年宿舍

文:張朝敦(城西關注組)

最近東華三院想將荷李活道文武廟旁的校舍重建為青年宿舍,令大家重新留意那棟平時並不起眼的小學。大家可有想過,為何校舍會緊貼在廟的旁邊?原來這並非偶然,1847年華人可以由政府手上獲得這片土地,就是因為這間學校!

根據1848年布政司(Chief Secretary)及 殖民地量地官(Surveyor General)的書信,政府原本批地與華人建學校,華人卻多建了一間廟出來,於是要求地量地官就廟的用地徵收地稅。與此信夾着的另一份文件中,有提及該學校的名稱 “Cheung Wa Su Un School”,就是 『中華書院』。

螢幕快照 2016-03-29 上午11.57.26
圖一:布政司(Chief Secretary)及殖民地量地官(Surveyor General)在1848年的書信(政府檔案署)

中國向來有在廟宇或祠堂辦私塾的傳統,俗稱「攴攴齋」學校。『中華書院』正是廟辦的私塾。根據記錄,在建廟的同一年,即1847年,文武廟的兩位主要捐資者之一譚亞才,曾經捐款在上環興辦華人學校,所指的華人學校應該就是廟旁邊的『中華書院』。『中華書院』一直營辦到1880年,直至文武廟和東華醫院同意合辦義學,才由私塾轉為義辦,並命名為『文武廟義學』(後稱『東華義學』),成為全港首間民辦義學。即使如此,『中華書院』這個名字仍見於二十年代的報紙,可見書院當時是深入民心。

螢幕快照 2016-03-29 上午11.57.32
圖二:1900年代文武廟。義學在廟的左邊,門上有一塊很大的『書院』牌匾

現時緊貼在文武廟左邊的校舍,正正就是當年『中華書院』的位置。翻查一九零零年代的照片(圖二),在廟左邊的建築物入口上掛了一塊很大的『書院』牌匾,『書院』即代表『中華書院』。雖然該處當時已是『東華義學』,但牌匾仍在。『東華義學』在1921年第一次重建時,政府的文件亦清楚畫出義學的位置及重建前舊書院前門的輪廓(圖四)。所以廟和校舍是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強行將校舍轉宿舍是破壞文武廟的傳統。

螢幕快照 2016-03-29 上午11.57.37
圖三:廟左邊的義學在1921年第一次重建後的外觀(攝於1950年代)

螢幕快照 2016-03-29 上午11.57.43
圖四: 1921年義學重建時的平面圖。仍可以見到舊書院入口。

1847年批地的時候,文武廟的地段編號I.L. 338,而『中華書院』則是I.L. 338A,兩者均是文武廟範圍內最原始的地段,亦代表了興辦文武廟的起始目的。相反,廟最右側的『公社』(I.L. 395)和廟後面的地(I.L. 1795),其實最初是獨立的的地段,是後來才併入文武廟範圍的。政府對原書院地段的使用一直有相當嚴謹的要求。其中,在1958年有關東華三院想將該地段新建的校舍出租之事上,政府在文件中曾多次聲明,文武廟左面書院之地,只能建寺廟或學校,而學校必需和文武廟有關。相對地,廟後的地段卻沒有此限制,可見書院地段對文武廟的重要意義。謬然在該地段建宿舍,是妄顧1847年批地的原則及政府過往百年對該地段使用原則的堅持。

辦學一直是文武廟的核心宗旨。1908年,政府將文武廟交給東華醫院管理,並定立《文武廟條例》作為管理的法則。當中就有例明,文武廟的資產只能用於1)修建寺廟、2)辦學、3)華人慈善,可見辦學是寺廟以外,第一項最重要的目的,而辦宿舍卻和此宗旨格格不入。

事實上,書院地段在過住一百七十年都無間斷地用來辦學,是全港首間民辦義學,亦是東華三院第一所免費學校的位置。就算在二戰淪陷時期,雖然義學停辦了,但同一位置卻給了孔聖會繼續辦學,直至義學在戰後復辦為止。所以該地段的用途沒有因為戰爭而轉變。所以希望東華三院可以收回改建宿舍的建議,並復辦學校,繼續承傳文武廟的百年宗旨。

螢幕快照 2016-03-29 上午11.57.49
圖五:現時小學校舍,實為當年的『中華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