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專賣禁書的銅鑼灣書店5名股東及店主相繼被失蹤,香港的言論及出版自由危在旦夕。
在尖沙咀北京道,有另一間專賣內地禁書的書店,叫「1908書社」。社長李丹是滿族北京人,書店生意自2013年起因政治風向轉變而持續下跌,愈來愈多熟客被禁到港,能到港的也不敢買書。2015年11月,書社縮減至僅星期六、日營業。李丹說,目前是「苦撐待變」。
與銅鑼灣書店中失蹤的5人不同,創始人李丹長年身在北京,經營在2003年成立的「東珍納蘭文化傳播中心」,支援包括愛滋病人、性工作者等的弱勢群體。李丹曾於2006年獲美國「銳步人權獎」,談起辦書店的初衷,他說做公益事業需要聚合學者、媒體人、律師、國際組織等,就需要配對資源的聚會地點。
「1908」源於清政府1908年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確立了部份人權。倡導促進中國民主化進程、改善人權狀況的《08憲章》,亦以1908年為中國憲法元年,店名也暗合其滿族身份。
李丹說,在香港賣書是為了「以社會企業的模式,自己造血,甚至有些盈餘可以補貼其他NGO」。他回憶起2012年開店時,禁書生意仍興旺,「聽說天地一個七八張桌子大的書台,一天營業額能到幾十萬」。
除去滿目的社科人文「硬核」書籍,1908的一角亦可見飲食、旅遊、青春小說等娛樂性強的書目。李丹坦言賣此類書是為了增加盈利,「錢多多少少賺一點,但給讀者的還是最精選的,比如《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躁動的帝國》、《鄧小平傳》,都是很嚴謹的。因為那些書能賺錢,但是不能提供知識。我們要傳播理念給大陸。」
他講述自己為書店選書的標準,第一不能是香港街頭書攤上常見的政治花邊材料,第二要言之有物,講述清朝之後的近現代歷史,啟發讀者理解當下社會。
除去賣書,書店內還常舉辦各種與時政文化相關的活動,如今年書店就為西藏電影節提供場地,並與華人民主書院合辦「民主與文化」系列讀書會。
經營了近4年,1908書社自去年11月起每星期只營業2至3天。記者曾探訪書店,據店員稱,生意最差時一天只有幾個客人登門,李丹形容此情狀為「苦撐待變」。
「2013年是經營的第二年,當年書展上明顯看出參展的書店都賠錢,就知道大陸的政治風向變了,很多人不敢買書。2014年初傳出佔中的風聲,大陸就開始管控。買書的顧客都對政治形勢很敏感,感到買書危險。」恐懼瀰漫之下,書社銷量急劇下跌。李丹說,到了佔中期間,內地人害怕來港,遊客減少,營業額基本是零,幾乎沒有人光顧。
佔中結束後雖然業績有短暫回升,但過了兩三個月又向下走,李丹估計「大家對整個環境仍然擔心」。 他指中國政府對禁書產業的打壓主要是用經濟手段,目前香港只有田園書屋或夏菲爾出版社等願意代理出版政治敏感性書籍,銷售終端就是如1908書社一樣的獨立書店,但這些書店只有一些散客願意光顧,大部分讀者都會去地段好、店面大的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三中商」)。然而在這些中資書店很少進敏感書,擠壓禁書出版商的生存空間。另外,1908書社舉辦的活動也偶爾受到騷擾2015年11月西藏電影節期間,就有來歷不明的人士在書社內喊反對西藏獨立的口號。
面對經營的慘況,李丹計劃將書店改裝成畫廊,以推廣一些關注社會議題、在大陸沒有市場的藝術家的作品。他亦計劃改裝書社成影棚,邀請學者製作講座錄影上傳到網絡。
1908書社也陳列著幾排有關滿族的書籍,身為滿族人的他希望藉此讓公眾更加了解這個在大中華敘事下被淹沒的民族。
另看:
〈禁書發燒友點諗?〉
記者:李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