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高子康@Luddite 在棚仔物色布料準備時裝表演
【2015年12月14日新聞稿】
《棚仔花生騷之似水流年》街頭時裝表演╳紀錄短片計劃
是次計劃是首個位於深水埗的街頭時裝遊行。我們邀得本地知名品牌時裝設計師、舞台服裝設計師、時裝設計學生、業餘手作人等共八個單位,於俗稱「棚仔」的深水埗欽州街小販市場搜羅布料,以《似水流年》為主題設計服裝,並於12月27日星期日,於深水埗大南街至棚仔一帶進行街頭時裝表演,模特兒將由本地資深劇場演員及表演藝術家出演,屆時亦會有本地音樂人參與演出。整個過程,由設計師在棚仔買布造衫,直到表演當日及緊接下來棚仔的發展,將被拍攝成紀錄短片。
透過自發組織此時裝表演及紀錄短片計劃,一群關心棚仔去向的藝文工作者集合本地的時裝、劇場、音樂、獨立電影、藝術及保育界人士義務參與,表達對被逼遷的棚仔布販的支持和關注,並引發更多公眾對於舊區保育、市區重建及士紳化等議題的關注和討論。我們不只要懷緬棚仔最後風光,更希望聚集輿論力量給政府施予壓力,重新跟市民展開對話和商討。
《棚仔花生騷之似水流年》街頭時裝表演
日期:2015年12月27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
地點:深水埗大南街至棚仔*
*街頭時裝表演將以巡遊形式,暫定路線為石硤尾街與大南街交界起始,沿大南街往南昌街,經荔枝角道,於欽州街入口進入棚仔
Facebook專頁
《棚仔花生騷之似水流年》街頭時裝表演╳紀錄短片計劃參與者包括:
設計師:
鄭文榮
Bill Cheung
小蘭
熊銘健╳容姐
高子康@Luddite
文浩賢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時裝設計系學生
黃琪@Daydream Nation
模特兒/街頭時裝表演者(部份):
陳彥聰
綠美
蔡運華
黃俊達
音樂演出(部份):
阿鼠@狻猊
導演:
盧鎮業
友情協力:
深水埗藝遊區
應利布業
策劃團隊:
鄭文榮(時裝及舞台服裝設計師)
李挽靈(藝文工作者)
盧鎮業(獨立電影導演)
徐世琪(藝術家)
黃津珏(音樂人、文化評論人)
關於棚仔:
俗稱「棚仔」的深水埗欽州街小販市場將於今年底被政府強行收回清拆,以換來興建200戶居屋單位。在棚仔經營布檔接近四十載的布販至今未獲食環署答應續牌,亦無任何安置方案,意味這香港碩果僅存、孕育無數本地及東南亞時裝設計學生的布市場將從此消失。這不單關乎現時二十一名布販的生計,也牽連到本地各院校的時裝設計學生以及時裝業界人士,以至表演業界和業餘服飾製作者。棚仔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貨品種類繁多而且價格相宜,各布販對布料和製衣經驗豐富,甚受學生和業餘愛好者歡迎。其迷宮一般的構造,看似雜亂無章實則亂中有序的魅力也吸引不少遊客到訪。
更重要的是,棚仔那舊社區獨有的人情味和其所代表的小行業文化生態在現今的香港已買少見少。正如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曾撰文寫道,事件表面上看似是典型的保育與發展的衝突,但看深一層,內裏更反映著香港庶民營生空間的萎縮危機。如果我們真的重視承傳香港的時裝布疋事業,政府應該全數安置並重新發牌予現時的經營者,而不是趕絕小商戶,破壞建立多年的生態環境,再隨處找一個地方興建另一個西港城。棚仔拆卸後,在沒有小販牌照和合適營商環境的情況下,棚仔布販要重操故業,將是痴人說夢。到時直接承受損失的不單是布販,更包括本地時裝及表演藝術業界和學生。取締了棚仔豐富的布源和學生也能負擔的價格,政府又從何談推廣本地時裝工業。
部份參與者簡歷:
陳彥聰(代),自由身藝術工作者。走進劇場參與台前幕後的工作,他亦曾修讀哲學,平面及多媒體設計。2010年冬天與蔡運華成立創作單位「后花園」。
鄭文榮(Man-Wing Cheng),時裝及舞台服裝設計師。主修純藝術織物及布料印花技術。曾先後畢業於巴黎L’EcoleSupérieure des Arts Appliqués Duperré、L’Université de la Sorbonne及英國The Somerset College of Arts and Technology。熱衷於探索時裝與劇場間的互動關係,亦定期於巴黎展出其個人時裝系列;而為劇場演出設計服裝的藝團包括進劇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演戲家族、香港藝術節、城市當代舞蹈團、天邊外劇場、多空間及香港話劇團等。
張春蘭(小蘭),家庭主婦及業餘時裝設計師。小時候喜歡時裝設計,1980年來香港後,到製衣廠工作增加自己的技術,退休後開始造一些東西擺檔,這年來再造一些度身訂造的衫褲擺賣,得到大家欣賞。在訂製中,以每一個人的身材預定,而每個人的美觀、整齊是由外表配搭而成。
綠美(Greenmay),木箱鼓手、當代舞藝術家、greenmay Delirium Theatre 藝術總監、Yannick Das Movement Project (Dance Research, Studies & Analysis Laboratory) 策動人、greenmay'sStudyRoom for HandPercussion 策動人、樂隊傻喇士多- sollasedo 手鼓手、「她說」劇場形體指導、寫生模特及街頭藝人。2013年為台灣木箱鼓品牌 Alipa香港代理- N.M.A. Music作首次木箱鼓演講及個人獨奏。2006年因方大同父親Les Fong 啟蒙接觸敲擊樂。風格主要受Stomp 敲擊舞團 、Les Fong、Moon Yip、Paul Yip、Christine He、Joe Lung 、Edmund Leung、Nelson Hui 、Heidi Joubert、David Kuckhermann、Chris Polanco 、Anna Fan 和 John Lee影響。揉合多種手鼓技巧,主張意念與技巧同等重要,多變和多樣化的即興最為人熟識。現正研習手鼓。
熊銘健(Ken Hung),80後業餘時裝設計師。曾修讀時裝設計,為自己造衣服之餘,亦於本地市集擺賣自家手製飾品。早前開始跟隨車衣女工蓉姐學習車衣技巧。
容姐,六十年代車衣女工。現仍經常製造自家作品,並教授縫衣技巧。她以回收的麵粉袋循環再用製成的手提袋尤其為人津津樂道。
高子康(Rex Ko),時裝設計師,文化屋雜貨店及古着品牌Luddite始創人,畢業於日本文化服裝學院。醉心工業革命時期的工人服外,亦崇尚手作仿古製衣,相信善用新機器的同時保留傳統手藝。
李挽靈(Mary Lee),作家、藝文工作者。先後於亞洲文學奬及亞洲藝術文獻庫工作,現為另類藝術空間咩事藝術空間主理人。曾策劃攝影集及展覧計劃《80±-80後眼中的80後-a photobook project》(香港攝影節,2010)。
盧鎮業(小野),獨立電影導演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主修電影藝術。2010年開始拍攝 《打還打,唔好打頭》、《春夏之交》、《淹沒》及《金妹》等多部短片作品,2012年完成首部長片作品《那年春夏 . 之後》,曾參加香港獨立電影節及第3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影展,並於第12屆南方影展獲當代觀點獎及人權關懷獎。
文浩賢(Hofi Man)於2011及2013年先後畢業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及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獲服裝學高級文憑。2013年8月起就讀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主修視覺藝術。作品常以服裝及首飾等穿戴物進行創作,因相信貼近人類生活之物的親切及忠實。而衣物之所以動人,皆因憑藉愛意所作,亦因被珍重及愛惜。
阿鼠@狻猊(Mathias aka Mouse@Sensi Lion),雷鬼說唱歌手。狻猊(拼音:suānní 注音:ㄙㄨㄢㄋㄧˊ,粵音同「宣倪」),為香港本地目前唯一的雷鬼樂隊,亦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專以粵語演譯雷鬼的樂隊。歌詞內容帶有拉斯塔法里教、禪宗思想及神祕主義色彩,含有大量暗示和喻意,周旋於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現實社會問題與精神文明的探求,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細節之間。狻猊相信所有人類來自同一源頭,他們願打破所有來自膚色與眼睛顏色的矛盾和界限,歌頌無差別的愛與平等。
徐世琪(Angela Su),藝術家。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系及安大略美術學院視覺藝術系。她的創作主要是透過繪畫,以及以表演為主的作品,來探索有關人體的想像與觀點。徐氏曾於2008-2011,擔任青鳥義工。青鳥是一個致力為在香港從事性服務業的婦女提供協助及支援的慈善團體。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THEi)時裝設計學系三年級學生:黎致鋒(Lai Chi Fung)、林麗紅(Lam Lai Hung)、李翠珊( Lee Chui Shan)、鄧芷希(Tang TszHei)。對時裝充滿熱情,亦是棚仔的常客,認為棚仔不但是時裝人士買布的重要地,更是香港一個獨特的本土文化特色,在得悉棚仔正面臨被逼遷拆後,對此感到惋惜,同時亦希望為這個地方盡一分力,故萌生了參與是次時裝展的意念,希望幫助棚仔,引起更多人對棚仔事件的關注,同時把這個獨特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更多人認識、探訪從而記得這個地方。
蔡運華(Shirlee),演員及香港賽馬會六合彩主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04年冬天投身劇場工作,成為職業演員,至今與不同藝團和藝術家合作超過五十部劇場作品,近期演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後殖民食神之歌》、風車草劇團《只談喜愛不談戀愛》及香港藝術節《金蘭姊妹》等。憑《金龍》獲提名第23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憑《奧利安娜》獲提名第2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女主角。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奬藝術新秀獎(戲劇)。除劇場工作外,亦參與不同類型的拍攝工作,近期有香港電台《那些年‧那些歌》(王菲篇 ─ 給自己的情書)、RubberBand《挾持》音樂錄像等。
黃津珏(Ahkok Wong),音樂家、作家、文化評論員、社運份子。地下音樂場地 Hidden Agenda主辦人之一。從事藝術教育研究工作,為觀塘工廠區保育運動人士,曾任自然活化合作社總監。曾於民間電台主持地下音樂節目,後期為 DBC 電台主持人。曾發表多篇環繞工廈活化、藝術與士紳化的文章。
黃俊達(Ata Wong),鄧樹榮戲劇工作室駐團導演/研究員,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2008年負笈法國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成為香港唯一完成兩年課程的學生,翌年更完成( LEM )動作研究所之課程。同年獲選參與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及茱莉亞•瓦雷的《思想與行為》劇場大師班。於歐洲期間曾參演不同劇團之劇場演出,其中包括:《耀眼》、《搬家》、失眠候鳥劇團《逃走》、菲比斯製作《亞馬遜公主》,相反劇團《季節》、跨越世界劇團《蝴蝶夢》、當中由艾雲娜•布祿克執導的《小飛俠》更於歐洲作巡迴演出。獲國際戲劇大師彼得•布祿克邀請、在他跟兒子西蒙•布祿克聯合導演的電影作品《鋼線上》中演出;該電影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參展作品之一。Ata積極參與劇場研究與運用及教育工作,以不同身分參加世界各地的藝術節,包括克羅地亞普拉國際戲劇節、台北藝穗節、亞維濃藝術節及愛丁堡藝術節,其中擔任評審、工作坊導師、演員、導演、巡演經理及編舞等。2010年應邀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之訪客導師。此外,更被賈克樂寇學校的講師傑森特納之邀請進行形體、文字及莎士比亞的研究工作。
黃琪(Kay Wong),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設計學院布料設計,及於皇家藝術學院完成布料設計碩士,期間曾替設計師Jessia Ogden工作。於2006年底與弟弟黃靖合作創立故事性時裝品牌Daydream Nation。於同年始涉足舞台服裝設計,包括城市當代舞蹈團之《Autumn Sonata》、《戀物癖》、PIP Theatre之詹瑞文《笑林十八窮人》棟篤Show 09 及《家家春秋 09》等,更曾與本地「雙妹嘜舞蹈劇場」之舞台劇及倫敦 Akram Khan Dance Company 之《Bahok 09》合作。奬項包括:WGSN worth global style network trend competition 2004、Browns Focus ‘de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2004、Italian Vogue Talent 2010、創意智優青年設計才俊獎(香港設計中心,2014)。
深水埗藝遊區是一個由區內一群對文化、設計各有抱負的小舖和團體,聯手營造的一個文化新社區。藝遊區不定期舉辦大南街地攤及區內導賞團,旨在向本地及海外人士推廣深水埗的新舊文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