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五個小孩》的斷頭台和喝采

《五個小孩》的斷頭台和喝采

忘記了哪位名導說過,假若通過他的電影,觀眾能夠重新認識那個鏡頭關心的社會真象,這就算成功,至於作品本身是否被人記得,並不重要。

《五個小孩的校長》好評如潮。電影之後更有多篇人物專訪,使香港人都認識了呂麗紅的名字(楊千嬅飾),以及她那「5個都不能少」的動人教育故事。這個意義上,電影已算成功。

但有一場戲,叫人浮想連篇。 話說,古天樂將他苦心製作的博物館展品,即一比一的斷頭台,搬到醫院外給剛蘇醒的楊千嬅(即呂校長)觀看,並在電話中給她唱出陳百強的《喝采》,勵志電影此時可謂到了高潮。

我身處的戲院哽咽聲四起,人人呼吸困難,但我卻胡思亂想起來。 第一個反應是,太誇張了吧,歷史博物館展品也可這樣搬出來嗎?不,也可以說,這更能刻劃出古天樂一角的傻勁。

可是,斷頭台和喝采的並置,實在太惹人遐想。斷頭台,除了表面上的勉勵作用外,難道不是載滿處決和判死的意味嗎?一個為理想拼到底,最後捱壞昏倒且舊病復發的人,醒來首先看到的竟是一個斷頭台,這到底是祝福,還是背負理想者的宿命? 斷頭台再加喝采,死亡和勵志的重疊,使這一幕充滿荒誕的感覺。

其次,電影中斷頭台作為法國大革命的展品,更蒙上了一層迷離色彩。我不禁又胡思亂想,在風雨飄搖之當下,面對惡俗的世態和政局,一個人可以做些什麼?像呂校長般守護幼稚園,自己的教育自己救,拒絕扭曲的辦學風氣和思維,5個都不能少,不也是革命嗎?抑或一切已成歷史陳蹟,不管如何,革命也只是個收藏在博物館的東西,即使近在眼前,也不再相認,且絲毫不再有現實的意義?

斷頭台和喝采的並置,恐怕是無心插柳,但難道這不也透露了另一重真相,叫我們聯想起社會上更多寂寂無名,且未必總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千千萬萬位呂麗紅嗎?

文章刊於今日明報觀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