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愛之放題:論現今性愛的脆弱

愛之放題:論現今性愛的脆弱

愛是某些人擁有一段性關係,是這套戲的重點。

這想法看來是件多麼理所當然的事,被看中的性愛對象,怎可能不有所行動?佔有對方的身體,便是最有效的滿足慾望的方法。從導演集中描述性愛派對中的參與者的想法和轉變就知道。對於參與者來說,去一間僻遠的夜店消費,買一宵的集體性交,就能即時滿足自身的佔有慾,而不需承受任何風險、負擔。的確,經營夜店者,同是從消費的角度,為一些有性需要的人士,提供有保障的性服務。除了夜店老闆設定一系列的規則,如:每次性交前後雙方要沖洗身體、提醒男士要戴合適的安全套、給予參加者在限定時間內自由選擇性交的對象。還有夜店的職員,徹底地執行老闆設定的規則,如:他會保障女參與者的電話不會外泄給男參與者,即是: 池松壮亮(一位無業的男子)的電話曾被借來致電給門脇麦(一位女子大學大學生),用以找回女大學生的電話,那部電話的來電顯示也被強制刪除;而且他會安排女參與者先行離開,並監視男參與者留在其視線範圍之內,以確保雙方不會在重回原有的生活留下任何的麻煩。這樣的性交易,如此容易令消費者和商家達成其目的。有人可能認為這樣的事不是很理想的嗎?

即食的性愛只是消費型社會生產的商品

在戲中,有明確的規則保障集體性交參與者的身心安全,是營商者吸引客人光顧的手法,亦是現今資本主義的社會默許的規則進行消費活動。可是,按照 Zygmunt Bauman 在 Liquid Love 分析這些為做愛而做愛的行為,只不過是消費社會鼓吹的為買而買的行為。一段關係像投資股票,沒有人可要求另一半給你一生利益、為你全心全意地服務。因為這些股東怕這段關係會變質,或者怕錯過了更好的性伴侶,或者怕承擔將來所帶來無法應付的責任。我傾向認同這觀點,與導演藉一群男女經過一輪性興奮後,大家互不拖欠,不帶半點留戀,各自離去。

筆者認為 Erich Fromm 在 To Have Or To Be? 指出以買一段性關係作為滿足片刻的肉慾,背後是基於人的貪婪,想享有無窮無盡的快樂,但不想承受任何的痛苦,能更進一步,補充Zygmunt Bauman所描述的消費式的性關係背後的假設。而導演帶出只有金錢,才可達到這享樂主導的想法。因此,戲中的集體性交參與者,不論是在業的、失業的、自尊心強的,深信這原則,不惜花下數千日元享受有限的歡愉時刻。

可是,貪婪對人有何影響?隨著一小時,接一小時過去,這群消費者享用服務的時間長了,知道各個性對象並非如想像中的美好。有人開始不滿,時而投訴某個身材肥胖的男子不衛生、時而投訴某個外表漂亮的女孩私處有死魚味、時而投訴經營夜店者所提供的性愛對象質素參差,他們竟然接受一個疑似有愛滋病的「女老手」參與、一對燕瘦環肥的情侶中途加入。這類投訴猶如在街市挑選食物,總是只看表面是否漂亮、新鮮,不符合要求的貨品必拋棄止蝕。在追求商品的實用性,能為消費者帶來好處的,就能被選中。但,商品和消費者的關係絕無可以長期維持,隨著時間愈長,商品會折舊。而消費者沒有任何的理由永遠接受這件不再完美的商品,於是選擇另一件更好的產品。這情況如買手機,消費者一旦發現手機追不上潮流、功能不夠多、外殼磨損了,便物色更好的手機。由此可見,消費者不會和「商品」一生一世,更不會改變自己的要求和需要,更沒可以要求他愛護消費品。因為「商品」不是消費者生命中的一部分,消費者從不用承諾一直照顧「商品」,所以這場集體性交注定快速地結束。

然而,這些消費者在消費的社會,只是被痛打的稻草人。交歡過後,好像人人能夠用錢買到性經驗,解決一刻的孤獨感,但是事實是否如此?當然不是!當肥胖的客人知道「女老手」的參與,是為了幫丈夫解決財務的壓力,令到他可繼續經營唯一一間的店舖,那客人的內疚感頓時湧現。有顧客用了剩餘用來買棉被的錢,滿足性慾,生活、感情、工作前景堪虞的他又再重返現實,自己是個一無所有的青年。有上班一族,又要為自己擁有的身份、家庭,而抑壓自己的慾望。為什麼這些日本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生活壓力是多麼的逼人、錢是多麼的難賺,仍要為一己之欲而放蕩一時?這是因為他們是個無可救藥的人嗎?是否因為他們沒有想過消費一段性關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否是社會對他們的教育不足夠,以致他們魯莽消費?

歸因究底,這些人平日對自己的性抑壓得太嚴重,平日社會所給予他們的信息沒加以批判思考其含意。就如為何人做什麼的工作,那人的言行就被定型,不能展露自己的真正面目、想法?這篇文章只能說,一個城市的文明,即經濟繁榮,物質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上升,需要市內的人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因而,如何控制這些人的欲望,成了那些只有工具理性的管理者目標。工作能力、學歷決定個人的消費力,變成了生存這個消費型社會的神話。有了錢,人們就可以為所欲為的迷思,好像不能打破。是故,戲中的每一個角色皆陷於生產力有限、資金有限,但,性慾卻無限的漩渦之中,得不到解放,更沒有思考的空間,以尋求解決。與此同時,他們在尋開心、賺錢的時侯,令到自己愈來愈孤獨、失落、虛無,把自己與親人的連繫切斷,把心中的苦痛加以隱藏,裝著「正常」的樣子,按照社會中的潛規則生活中,以得到他者的認同。

總而言之,貪婪與抑壓,令到人們的慾望無法滿足。為求一時的宣泄,結果孤獨、虛無仍揮之不去。人變得不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事和人,不追求學習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環境、善待不完美的人、學習欣賞平凡的人。這不但是這套戲中的角色所困擾著,還有活在當下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