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 Bucket Challenge告訴你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成為天皇巨星,除了表演天分和不錯的樣貌,你必須具備不甘於平凡的性格,先要愛高調,再將高調的藝術不斷提升,修煉成優雅的高調,或是高調地低調。你的唱功應該比劉華好,不過你不會記得找一個拍得你型一點的攝影師,以及剪得你型一點的剪接師,還要額外加一個鏡頭在Bucket口。這叫「無得輸」或「你玩晒」。你的演技也許比劉嘉玲好,不過你不會懂得去找張叔平夏永康化妝髮型為你度身訂造這段影片。當然,我是假設了你可以「叫得郁」他們任何一位。一切巨星條件俱備的話,然後就等運氣到。
早前看過一齣叫《我就嚟是歌手》的紀錄片,紀錄了多位外國和音歌手的心路歷程。大部份受訪者已擔任這個崗位超過20年,你以為她們早甘於平凡,但從英文戲名「20 Feets From Stardom」,你大概看得出,她們都嘗試走上歌手之路,不過只差一點點,或曾有一刻做過真正歌手,但後來退下來了。就像玩飛行棋一樣,一是離終點數步之隔,遊戲時間就完了,一是永遠擲不到直往終點的點數。眼看對手一個接一個的登基地。那一種不甘心,比「懷才不遇」刺得更狠。
印象最深刻,是一位叫Darlene Love的和音歌手。她早年被The Beatles的監製Phil Spector發掘,為Elvis Presley以及Cher當和音。不過事業和愛情一樣,都要遇上對的人才行。以為Spector是伯樂,誰知他將她的第一首單曲,在派台時改成女子組合的The Crystals的單曲,更與她有過合約糾紛,令她只能做和音工作,甚至失業而當上女傭。後來再度復出,大多是為知名歌手如U2當和音,即使出版過個人唱片,但銷量榜成績總是名落孫山。不過,她對美國人來說絕不陌生,因為自1986年開始,每逢平安夜,就到David Letterman的Late Show中,演譯「Christmas (Baby Please Come Home)」。另一位和音歌Merry Clayton同樣星途多歹,她在片中也不禁呻幾句︰「如果上天不想我做歌手,就給我一個Sign吧。但這幾十年來,衪不斷給我可以做Solo Artist的Sign,但每一次都是快要到達的一刻就破滅了。」。
有人雄心壯志揚帆出海,但一次又一次的觸礁。有人已經到達星光熠熠的派對會場,卻在門前選擇折回,有人是擁有喜愛平凡的性格而使然。另一位和音歌手Lisa Fischer的唱功,絕對不亞於Whitney Houston,音域跟Mariah Carey一樣廣闊。她甚至擁有過一首得過格林美獎的單曲「How Can I Ease My Pain」,現場演譯此曲時,技驚四座。不過,本身是和音歌手的她,就是不愛做歌星要長期處於不滿足的狀態,她情願支持自己喜歡的歌手和樂手,跟The Rolling Stone、Tina Turner、Chris Botti做Tour,她就是覺得自己沒有成為巨星的性格。
你有印象的本地和音歌手,可能是來自太極的雷有暉、開過個人演唱會的張偉文、譚錫禧、周小君等等。不過近年在唱片的製作名單中,已經不太看到他們的名字,有時連和音一欄都被刪去了。首先,就是近年的本地歌曲,已經不流行和音。就算有和音,已經由主唱歌手兼任。另外,和音也是一項製作成本。唱片已經不好賣,和音都已成為奢侈品。不過,最重要的是,這班和音只要一開聲,已經比現在好多歌手動聽得多,主人婆怎會讓妹仔比自己大?要由和音當上Solo Artist已經不易,還要和音一行帶著點點夕陽味道。不過,唯一慶幸的是,當樂壇的朝代不斷更換,還留下來當和音歌手的,也只是他們。
類似事情同樣發生在影視界,沒有近年電視界的風起雲湧,艾威、梁健平、陳安瑩等等一班綠葉,可能不會在多個媒體曝光,你也不會知道他們的故事和人生觀。他們同樣默默耕耘好多年,對自己的演出都有要求和執著的地方,是缺少運氣,還是公司的制度問題,他們就該有更好的成就。雖然沒有多一個黎耀祥誕生,至少他們至今還守住自己的專業,不讓自己在際遇裡翻船,又少了一種功利心,更純綷地為一齣戲好。
花朵總比綠葉容易枯萎,正如戲中一班和音歌手也說,至少自己還一直在做和音歌手,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愁演出機會。擔正做歌手的話,可能不敵長江的後浪。而作為觀眾或聽眾的我們,又有可曾用心留意大小配角的演出,或翻翻歌書,看看是哪位唱和音這麼好?有時注意到不是主角但又出色的表演者,不只是表演者的幸福,也是觀眾或聽眾的福氣。
原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