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三聯書店人文講堂「香港本土論述意識」專題系列,五節講座反思香港歷史上的社運事件,包括保釣運動、中文運動、反貪污運動等。10月23日的一講關於70年代末發生的油麻地艇戶事件,由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陳順馨主講。今節講堂主題雖為艇戶事件,但在其後的討論環節已經跳出主題所限的框框,延伸至香港於殖民地時期的狀況及當時的港府施政思維等問題。
艇戶爭取改善居住環境 政府無理拘捕
講堂開首時播放了一段黑白無聲影片,展示當時艇戶的居住環境。陳教授指出當時香港的水上人家約有5至7萬人,位於油麻地的則已有數千戶。從影片之中可見到當時的艇戶居住環境惡劣,因為油麻地水上人家有什麼垃圾都會倒進海中,令到那裡的海水烏黑一片。不時會聽聞小孩跌進海裡溺死的事件,所以家長們唯有消極地用繩索縛著幼兒以確保安全。油麻地的艇戶為了固定船身不讓其過於漂蕩,也會將幾條艇索在一起,但這亦衍生了數單火燒連環船的意外。當時的艇戶十分貧窮,沒有錢租房更沒有錢維修船隻,令到船隻日久失修,很易沉船。
當時居住於油麻地避風塘的水上人家為了及早離開惡劣的居住環境,一直向港英政府爭取上岸安置,但政府卻指他們為大陸難民,來港搶奪公屋資源。
次年暑假颱風襲港,油麻地避風塘的艇戶沉船,失去容身之所。1979年1月7日,艇戶和支持者一同乘搭旅遊巴從油麻地去港督府請願,中途在紅隧出口被警方攔截拘捕,同行除了10名小孩沒有被起訴外,其他人則全部被判罪成,當中67戶艇戶不需要留案底,但11名支持者則需留案底及簽保守行為18個月,當中包括甘浩望神父、陳順馨、醫生余德生等人。
港英政府的發展主導思維
呂教授批評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和現在的香港政府沒有太大分別,一樣抱著一種發展主導的思維,從來不是以人為本。當時殖民地政府不會因為你居住的環境惡劣而首先將你安置到更好的環境,如安置區或公屋,反而是視乎你住居住的地區是否剛巧是發展區。如果你幸運,有機會因為發展需要,得到連續幾次的安置而上到公屋。
殖民地政府打壓運動
呂教授又指出,因為當時香港70年代人口突然增多了50萬來自內地的移民,情況和現時的香港有幾分相似,當時的香港人要求殖民地政府首先照顧好本地人的利益。正因為這種氣氛,殖民地順勢將油麻地的艇戶說成是來自大陸的難民,來香港是為了「打尖」搶公屋,企圖令到社會對艇戶有負面印象,繼而進一步打壓是次運動。實情是油麻地艇戶一直的訴求都不是要求立即上公屋,只是希望可以集體上岸居住,然後輪候公屋。
另外,當時沒有代議政制,市民若有問題需要表達,唯一的方法就是上街遊行。當時殖民地政府亦利用公安法,三人或以上向著同一個目的地即為非法集會,打壓示威,因此艇戶和支持者在紅隧被警方攔截拘捕,11名支持者更要留案底。
香港社運和英國議員
呂教授笑說殖民地時期的社運十分有趣和奇怪,「嗰陣你係香港打殖民地政府10拳,都唔及英國倫敦的議員在議會上打香港殖民地政府一拳咁有殺傷力。但你香港依邊咩都唔做,凝聚唔到社會壓力和迴響,倫敦嗰邊既議員都唔知有d咁既事。」所以說兩邊都需要共同行動,才可以有效向殖民地政府施壓,缺一不可。呂教授指當時倫敦有議員留意到艇戶事件,發起聯署,共150名議員聯署質詢英國政府。
麥理浩並非想港人所想中好
麥理浩在香港人的眼中形象一向十分好,當年任港督時作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如九年免費教育、十年建屋計劃等等。但是呂教授卻指麥理浩其實是一個不開明的港督。例如當年英國政府迫麥理浩去處理勞工、貧窮等等問題,麥理浩為了轉移視線,便隨便找了一些民間人士進入所謂的互助委員會向英國交差,令人覺得好像引入了民間聲音,實情是並沒有放權。不過這亦間接為其後期的政制改革鋪路。另一個例子是,呂教授看了一些英國解密的文件後知道當時英國有要求麥理浩做全民退休保障,但麥理浩卻用九年免費教育擋路,交差了事。
為什麼麥理浩會受港人歡迎,只是剛好當時香港的社會發展迅速,很多問題都很快得以舒緩,令大家感覺良好,繼而對麥理浩有一個較好的印象,但那種並非以人為首要考慮的思維仍是存在,沒有消失。
殖民地政府和英國政府的關係奇妙
呂教授指港督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位置,他們需要以英國的利益為本位去考慮施政,但又因「山高皇帝遠」再加上作為宗主國的英國不太想香港依賴英國(二戰後英國政府沒有錢,所以不希望香港依靠英國),所以很多時候港督都不喜歡英國政府太多干預,有時甚至會以香港利益為優先考慮。
而殖民地政府和英國政府的關係則視乎時任港督的性格。呂教授就以戴麟趾和麥理浩做比較,戴麟趾父親也是印度的殖民地官員,自小就生活於殖民地,是一名殖民地培育出來的官員。所以他來到香港後根本上和英國政府交惡,不太聽命於英國政府。相反麥理浩的出身本是外交官,很懂得應酬,所以和英國政府之間有很多來往,甚至主動向英國政府解釋施政,所以關係較好。
記者:黎子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