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張少強認為冷戰一直影響香港發展
(獨媒特約報導)冷戰一直深深影響戰後香港各層面的發展。1967年,左派的「反英抗暴」都是全球冷戰高峰時期的一個地方故事。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少強舉行講座,分析冷戰怎樣影響六七暴動。他構連冷戰和本土知識,以新的角度反思戰後香港,提出中共當年壓抑香港左派的反殖行動的慾望,最終失控爆發了六七暴動。他更嘗試解釋中共作為當時共產國際的一大力量,為何放棄香港左派的反英抗暴行動。
張少強引用學界說法,冷戰始於1945年美英蘇三國在雅爾達會議中達成的戰後部署,止於1991年蘇聯解體。泛指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跟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為求壓倒對方,統攝世界所進行的角力。張少強指出冷戰從來未曾完全是「冷」。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確實沒有軍事交鋒,兩國在歐洲一帶也沒有軍事介入對方勢力範圍的行動。
惟亞洲冷戰局面一直被忽略,如1945至1949國共內戰,1950至1953年韓戰,1959至1975年越戰。他指出,冷戰期間香港的政治軍事地位不容忽視。中英美三國,各為自己的全球戰略,都要把持香港來進行冷靜及反冷戰行動。國共內戰期間香港是海外物資及情報基地;香港在韓戰時為封鎖及反封鎖陣地;而越戰期間,香港為美軍戰艦的停泊港口(第一收容港)。
冷戰在弦之初:中共的香港政策
毛澤東的考慮香港及方針:「目前,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比較好辦,把軍隊擴充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須要採取另一 種靈活方式去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是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1949年2月)
張少強分析毛澤東此言深具含意。他指出當時立國為毛澤東其首要任務,香港屬於「海外」宜分開處理,不宜觸動英國利益。香港要用來連接中外,故香港現狀(殖民主義/資本主義) 要保留。可見,當時中國的意識形態宣傳跟現實政治運作近乎相反。
1951年,周恩來傳達香港新華社指示:香港是「東西方鬥爭全局的戰略部署一部分。不收回香港,維持其資本主義英國佔領不變,是不能用狹隘的領土主權原則來衡量......」張少強認為中央因應冷戰時期的全球戰略及建國需要制定香港政策。當時國內常見的評論都是務實,有遠見有彈性,更是一國兩制的思想來源。
「你們要好好保護它,不要破壞它。要維持香港的現狀和地位,包括英國的殖民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香港留在英國人手中,我們反而主動。我們抓住了英國一條辮子。我國就拉住了英國,使她不能也不敢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和遠東戰略跟得太緊,靠得太攏。」「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開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工作,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支持我們反美鬥爭,支持我們的國內經濟建設。」張少強認為,中共政府的弄人之處偏偏要香港左派有違原則地不反帝反殖反資,延擱一直把持的民族主義同時又要隔空親共愛國。冷戰令中共不要香港捲入冷戰,同時要香港放棄解殖追求(decolonization),繼續在敵方工作。
蘇聯東歐等八國於1955年5月14日締結《華沙條約》,公約總部設在華沙。(圖:成報)
左派解殖慾望受壓抑
中共發出的官方聲明往往限於提出關注,沒有對抗色彩。齊鵬飛(1997) 的講法說:「中國共產黨還從維護香港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盡可能地幫助英國人在香港恢復正常秩序,渡過危機。」張少強認為,香港左派的歷史慾望直接受到中央壓抑,並在壓抑之下愈來愈猛,愈來愈不可自制。1967年「反英抗暴」實是這股追求解殖的歷史慾望在長期壓抑下反彈出來的失控爆發。中共出於冷戰考慮,終要否定左派的「反英抗暴」,根本有跡可尋,只是貫徹其暗通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香港政策(「要好好保護它,不要破壞它」)。
張少強提到「反英抗暴」期間,左派的行動有自己的醞釀過程,包括非中共政策,以至反中共政策的追求。它並不是由上而下的文革延伸,僅為自外而內的冷戰衝擊。它包含香港左派的自發的歷史追求,在當時當地直接面臨的殖民處境中,反抗中共不想他們反抗的殖民主義。它有自上而下借文革,自內而外對應冷戰,按自己的形勢評估及決定來力圖自己的歷史追求。
當時港督戴麟趾曾在反英抗暴爆發初期,表示無意跟左派決鬥,願意跟左派談判,和平解決事件。然而,當時新華社(港澳工委) 社長梁威林認為不應談判,定要鬥爭到底,並把行動升級至放炸彈。梁私下訴諸「毛主席的無產階級司令部─中央文革領導小組精神」來作決定,還意圖在港「創造一個新形勢」。
周恩來在事件中的角色:「主席和中央根本沒有任何指示或想法要改變香港的地位,要收回或解放它。這都是你們自己搞出來的,文化大革命,在外面也可以無法無天了。」(金堯如:1998)
與冷戰結合的殖民主義
倫敦曾經認為情況非常失控,並要求港督戴麟趾研究緊急疏散計劃。倫敦最後接受戴麟趾提議採取鎮壓。英國知道中共只要絕水絕糧,香港無法生存。1949年5月,英國內閣會議第三項:”..Food supplies built up. Water would be a problem, if leased territories went….Policy must therefore be dependent of getting China’s acquiescence…….”(CAB/195/7:151) 整體方向,在左右兩派之爭上盡可能保持中立,英國克制考慮「中國因素」,在中美關係上,對於美國的冷戰行動,在跟蹤之同時保持距離(Mark:2004)。
由於中共無意改變香港現狀,英國在事件之中純屬一場虛驚。對於冷戰時期的對立結構,英國趁機令到左派帶有的解殖追求(殖民主義的最大威脅),跟親共愛國主義走在一起、親共愛國主義跟資本主義陣營定為極權主義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走在一起。
答問環節
台下聽眾指出當時發動暴動的工人有罷工費,經費是從北京來,並問張少強如何看待中共實質的介入和支援香港左派。張少強答:「有經費不等同中央毫不保留支持左派日後活動,這非單純中央動作指定,是左派夾集自己追求做出來,即係上面出一拳,下面加三腳。」
另一聽眾又問他香港左派幾大程度上是有反美行動。張少強認為未必有直接行動但口號上有好多,鬧英國等於鬧美國。
左派自稱「反英抗暴」這個命名本物已可見這事件自有跟國內文革不同的政治追求。「反英抗暴」雖然只是冷戰時期的一個地方故事,但它有助反省冷戰期間對香港、中國和英國的影響。對香港,它顯示左派那種的解殖追原是受到冷戰而告覆亡。對中國所有意識形態綱領是手段,鞏固勢力為目的。至於英國,冷戰及整頓「反英抗暴」後令其在港殖民更得民心和認受。
記者:Lee Chin Ying
編輯:方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