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左派滿腦鬥爭觀念 暴動後遭邊緣化

左派滿腦鬥爭觀念  暴動後遭邊緣化

六七暴動對社會留下的傷口,仍未撫平。(圖片來源

(獨媒特約報導)於《南華早報》任職政治編輯的張家偉早前舉行講座,分享其有關六七暴動的研究及見解。他認為當年的左派滿腦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觀念。他們在暴動後遭受重創,逐步邊緣化﹐,未能得到社會及傳媒同情。但後來卻倒果為因,認為左派犧牲促成殖民社會的改革。張家偉促請特區政府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找出事件的真相,撫平這段歷史傷痕。

六七騷亂後,左派陣營在一般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嚴重受損,令五六十年代已取得成績的北京對港工作大受挫折。打着「反殖」旗幟的左派暴動,最後卻驅使香港人支持港英政府。正如城市大學學者Ian Scott 所言:「諷刺的是,考慮到共產主義者原來的目標,暴動的後果卻是強化了現存制度的支持程度及認受性。要在文化大革命的共產主義與當時仍未改革的殖民地資本主義國家機器之間作出選擇,大部分人選擇了站在他們熟悉但可厭的一方」。

暴動使左派被圍困

暴動後,左派長期受到香港市民排擠及港英政府打壓,遭主流社會唾棄。左派逐漸成為與主流社會隔絕的社群,陷入自我孤立的狀態,逐步邊緣化,產生「被圍困」的心態(siege mentality)和受害者情結。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商報、晶報5家愛國報紙的發行量由原來佔全港中文報紙總發行總量的三分之一,下降到十分之一。原本在香港和東南亞享有聲譽的長城、鳳凰、新聯三家愛國電影公司,也因此受到嚴重挫折。

當時鬥委會常委廖一原言:「左派陣營在事件中受到慘重挫折,許多參與罷工的工人被公司開除,失去職業及退休金,晚境悽涼。「一些當年滿腔熱情的左派群眾信念開始動搖,離開了左派陣營,有人甚至移民外國。」已故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李後撰寫《回歸的歴程》提到,「經過這次事件,愛國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工聯會的會員人數從暴動前的28萬,急跌至18萬(現時已回升至約38.1萬人)。

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分析,「這種與主流社會的隔膜,久而久之在不少左派人士心中形成了一種受壓迫的感覺。基於這種感覺,他們對自己在回歸後的際遇,便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渴望『翻身』與『出頭』的期望」。


當時左派只有「你死我活」的鬥爭觀點,把暴力事件不斷升溫。(圖:香港明報

左派滿腦鬥爭觀念

張家偉表示:「當時我們只相信左派報章,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能力。左派群眾習慣只讀同一觀點立場的報章,接觸屬同一圈子的人,對事物的看法非常單一」。

《六七動力2012年公祭六七鬥爭中死難烈士祭文》寫道:「當年你們以自己的生命,阻擋子彈橫飛,保護了身後的群眾、你們以自己的鮮血譜寫了香港第一部勞工法例、你們以大無畏的精神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你們以不怕犧牲的勇氣讓殖民主義者低下了高傲的頭、你們以自已的軀體承受了殖民政府爪牙的殘暴,使殖民地統治者被迫改變高壓統治手段,改善了社會福利,同時為香港同胞爭取到生活的尊嚴」。

當時大部分左派群眾滿腦子「你死我活」的鬥爭觀念,倒背如流的毛語錄是:「革命就是要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敵方的人死了,固然拍手稱慶,就是死了自家人,戰友或父兄,則稱為光榮犧牲。人命,只不過是鬥爭中的一顆普通子彈而已」。隨着反英鬥爭升級,左派逐漸將事件政治化,忽略了原本能爭取市民同情的勞工福利課題,慢慢失去基礎支持。到後來左派指社會改革歸功於暴動,倒果為因,實在邏輯牽強。

曾任職《大公報》、《文匯報》的共產黨員羅孚,於1993年3月在《為香港式文革致歉》則寫道:「我所做的一些脫離實際的極左宣傳,多少起了蠱惑人心的欺騙作用的。儘管這也是奉命行事,但依然有我自己應負的責任,我是為此難過的。」他又說:「我願借此公開表示我的歉意和懺悔!親愛的朋友們,犧牲了和還健在的朋友們,我向你們致敬!所有認識和不認識旳人們,當年受過損失和不便的人們,我向你們致歉!我不代表任何人,只是表示我個人的微意。我的歉意也是不足道的,只是表示一點點心意,因為我沒有別的方式可以表達了。我不要求諒解,因為我並不原諒自己」。


羅孚在2011年仍撰文,為「中國的良心」的名記者劉賓雁的墓誌銘被中國政府扣押抱不平。(圖:蘋果日報

成立真相調查委員

張家偉指會特區政府應考慮在適當時候成立類似九十年代南非的真相調查委員會及台灣「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的調查委員會,找出六七事件的真相,撫平這段歷史傷痕。

台下巿民問到張家偉可曾訪問過工聯會對六七暴動和成立調查委員會的看法,張家偉回答,十多年前曾經訪問工聯會,但工聯會只將事件看成簡單的因果關係,答覆過於粗疏。他又曾向工聯會前理事長黃國健提出成立調查委員會,黃國健同意但希望待涉及的人離世後才成立,並表示個人願意向事件中無辜的死難者道歉。張家偉認為待當事人離世後才調查,委員會很難運作。

另一名巿民提到佔領中環與六七事件的分別和聯繫,張家偉認為佔領中環明確目標為爭取真普選,而且暴力程度絕對不會達至六七暴動的程度,因此無須一面倒否定以佔領中環爭取民主的做法。

相關報導:
文化大革命催生六七暴動

記者:Crystal Fung、Lee Chin Ying
編輯:方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