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在年年賺取近億巨額純利、乘客量直線上升的情況下,連續第四年加價,今年6月30日開始又加2.7%。
這個加幅的計算是按照07年兩鐵合併時設立的可加可減機制
「(0.5×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變動)+(0.5×工資指數按年變動)-0.5 x 生產力增幅」
可加可減機制原意是令票價調整透明化,迫使公共交通機構於通縮時減價,實行在兩鐵合併後「消除競爭,車費即減」。
但現實情況是這個機制每年計算出來的票價有增無減,完全背離當初「消除競爭,車費即減」的原意,只淪為港鐵公司堂而皇之加價的理由。(注a)
港鐵聲稱為減輕加價對市民的車費負擔,會把因加價而得的(大部份)收入回饋市民。雖然每次調整票價後均推出短期票價優惠,事實上卻未能令大部份受加價影響的乘客受惠。例如去年的「搭十送一」優惠,據公共運輸研究組的樂觀計算也只有4成乘客受惠(注b),而關注公共交通事務聯盟與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於去年的調查中,更只有約兩成受訪者表示受惠(注c);在同一個調查裏,只有少於4成受訪者曾受惠於「即日第二程9折」;新都會優惠票更是細心一想,便知要不被困死經常乘搭車費$10以上的路程,要不就虧損部份的月票金額給港鐵。例如藍田往西灣河只需$8.6,用月票就不划算了(注d)。
港鐵公司一邊賺大錢,一邊靠可加可減機制公然迫使小市民上繳更多的「生活基本消費」;回贈的支出不但只佔港鐵加價所賺的一部份,對受影響的小市民來說更只是幫助不大的小恩小惠。那最終我們只有扣減其他的生活開支,拉緊褲頭每天省下一元兩塊作為增加港鐵公司盈利的資本。
注a:此機制的失衡之處可看《可加可減機制之死》
注b:詳見《可加可減機制之死》段八
注c:《港鐵票價優惠及「可加可減」機制意見調查新聞稿》
注d:詳見《都會票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