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此文原寫於今年三月,那麼久才推出來,是因為這篇序言過後,要整理的篇章欄目經常改動,畢竟涉及的議題也太廣太多了。也罷,到了十二月的今日,再看其大方向也沒大變。去文!
主題為近日所加,不用多解釋了吧?就讓我寫的這個系列,作一個第四樣可說的東西。
***
決定下筆撰寫此書之際,正值特首選舉前夕。根據以往及目前的政治決策及行政架構而言,不論是誰當上了特首或是政務官員,香港從來沒有就本地運輸政策進行任何關乎發展方向的論述;不論前線運作部門、運輸處、甚至擁有決策權力的立法會,也鮮有提及公共運輸系統的發展方向;於是,每年至關重要的RDP(Route Development Plan)也只能於區議會此一監察及民意代表平台上進行意見反映。然而,由於會議以分區形式進行,但凡運輸服務皆以跨區形式進行,而且整個運輸系統所需重視和檢討的,往往是整個系統而非個別地區的問題。而區議員往往無法動用人手進行地區長期監察及研究,因而往往無法掌握各地區的人口流向及通勤資料數字,區議會在決策權及各區會的視野上,既無法為區內的運輸系統作全面分析及理解,更徨論對全港整個運輸系統的理解、思考和論述。事實上,由於各區的政治布局、利益意向及社區狀況各有不同,往往出現不同地區議會就同一條路線改動有互相矛盾的意向衝突,結果個別區議會無法通過方案,運輸處卻沒有就此與個別區會協調及跟進意見。而到了工程改動落實之時,運輸處的做法往往架空了區議會的原意和要求。
由於運輸系統往往涉及其本身以外的部門合作,可說是公共設施、社區人口規劃、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科技研究、基建工程等等範疇的複合運作體系。在以使用者為首要考慮的設計原則下,運輸系統的發展及運作絕對關乎城市的日常運作;正因如此,運輸系統的發展及運作模式,其方向能否解決社會多種問題,成為現今世界上多個大小城郊的政府,所面對的挑戰及主要規劃對象。而香港,在運輸處十五年來對人口政策、各地區交通需求處於極被動的態度下,既沒有公開與各區區議員作市民意向調查及研究,也沒有提出適當的政策方向予立法會仲裁,亦沒有下放權力予前線運輸營運者作適時合理的調配;就筆者有限度的監察,縱使每年區議會的RDP會議上都有議員在民選基礎上,對運輸部門及營運者作不同程度上的意見反映,但運輸處在決策原則上,仍然是多年不變(每年每區的RDP文件內,運輸處對路線修改的原則說明,多年來都是同一份範文,絲毫沒有修改過,更徨論其高調主張的鐵路政策了。)而且,只會視民意作參考之用,並沒有為市民的實際需要提供解決政策方案。在鐵路系統運載能力早已超出飽和的現況、及人口流向更為複雜的情況下,運輸處仍然硬推以鐵路系統為骨幹的運輸系統發展方向,明顯與社會現實相違。有見及此,筆者撰寫此書,希望書內的論述,能為香港的運輸政策論述作一個簡要的開端,並將此論述串流送至立法會議員及公眾,讓立法會議員能對運輸系統有更大程度的理解及思考空間,進而希望運輸政策方向能被提上立法會會議的層面,作整體的政策討論。亦讓公眾在社區當中,更深入理解日常公共交通系統的特性和泛用性。
(上述本文寫於2012年3月30日。)
申延閱讀:
《香港交通系統門外談(序章之前)》<-拜託,舊文,但必讀!
http://vany-online.com/v7/index.html?2809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