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權術,還是改革?——評「立法會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公聽會

立法會審議市區重建策略公聽會(10-7-2010)上,重點有社工角色和地區諮詢,但不知為何在報章上較少着墨,只餘下賠償的東西。賠償的安排,固然重要,此外,還要開拓市民的想像,咎病不是錢,而是機制,怎樣才是公平的重建。

多個民間團體,特別是社工組織的施壓下,又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林鄭)留有一手,她再於會上公佈最新的社工研究報告,政府像發展商般,經常以擠牙膏的方式處理資訊。諷刺的是整個「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席」研究的負責人,是香港大學的社會工作行政及社會行政系的羅志光博士,他是紅褲子社工出身,但竟然裝懵然不知社工獨立於市建局財政操控的重要性,又強行分開權益和個案型的社工,實是以置信。一個完善的諮詢應讓公眾有足夠資料思考議題,早前政府已追加香港過往重建的研究,現再添加社工研究,究竟是思慮不足,還是有意拖延呢?

另一問題,是新建議的地區諮詢平台,很奇怪竟沒有租客和業主的代表,設計比過去分區諮詢委員會退步。筆者預計民間團體力迫下,政府可能又拿出一份新「研究」報告,回到類似昔日分區諮詢委員會的格局,讓業主和租客代表參與平台,換湯不換藥。民間代表只是新平台的點綴,十份之二的意見,對政府來說,既安全又賦予有合法性。持份者的諮詢遊戲,解決不了居民和市建局的矛盾,只是城規會外,多了一個爭議的場域。專業化和制度化反對的聲音,目的減少街頭抗爭的力量,像城規會的抗議(如︰灣仔H15關注組在城規會提出另類方案),不止花費金錢,也需要大量時間和專業協助,才能創造另類方案或建議。H15的成功不容易複製,但這類行動也是政府樂見。

重建中,在地居民、商戶和周邊的街坊影響最深,他們是鄰里(neighborhood),鄰里概念應取代持份者。持份者概念是沒有空間面向,政府或大業主(釘子戶) 、大地產,聯同部份專業人士(尤其是跟地產商相關)和保守派的地區議員,很可能借社區參與者之名佔據諮詢位置的大多數,操縱諮詢結果,審議式民主中,結果往往是非居住或營商於重建區的人決定舊區街坊的命運。

早前,油麻地的地區更新願景研究上,建議重建廟街和果欄。可見市建局心中的如意算盤,借地區之名,行重建之實。重建廟街和果欄,如出於市建局之口,定必成為眾矢之的,但現在找到代言人,變得順理成章。「下而上參與」,會議中,已經成為「共識」,不論是地產專業的學會,還是街坊,大家都異口同聲。但是怎樣才是平等參與呢?田生地產,跟老店業主的權益又是否相同呢?

甚麼是社區?甚麼是保育?跟本溯源,政府不重視在地社區研究,「社區影響評估」,只是一個重建區內的迷你版人口普查,沒有分析社區經濟,也沒有觸及社區特色。地區諮詢平台不應只是吹水會,而應擁有秘書處,充當研究和街坊充權的角色,現在街坊面對私人發展商或是市建都處於弱勢,資訊不平等,打破長期將重建和規劃知識的專業和官僚壟斷, 才是當務之急,改變的源頭。

浪費時間,還原基本步,是權術操作。「好打得的局長」,打的只是街坊,難怪會議當日,市建局愛理不理,她們代表缺席會議,林鄭回應「URA無應局方要求出席」,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卻現身大角咀呎價萬元的新樓盤宣傳。可悲,局長,請不要幫市建局擋箭和打工。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