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北區交通問題多

北區交通問題多

交通擠塞是十八區的共同問題,北區當然亦不例外,需要面對這纏繞全香港的問題。現時北區居民主要依靠鐵路及新界環迴公路進出市區;如使用新界環迴公路進出市區,僅有兩條通道可以選擇 —— 雞嶺迴旋處或大頭嶺迴旋處,一旦該處或公路上發生交通意外,將可引致全區交通癱瘓。

訪問影片

根據2019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人口約31.4萬;隨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陸續推行,北區人口勢必持續上升,屆時將為本區帶來更大的交通壓力。而且北區位處香港最北面,鄰近中國,附近設有多個邊境管制站,包括羅湖、文錦渡、沙頭角及香園圍。為數不少的跨境貨車及私家車亦會途經北區前往香港各地,使北區交通更為繁忙。

交通問題的成因

北區區議員劉其烽強調,北區交通擠塞問題主要的成因是由於政府在城市規劃時視野狹窄、沒有完善系統及計劃解決各區城市長遠發展,至今仍沿用港英時期之交通設計,才導致了今天交通不便的情況。首先,當年火車(現為港鐵)路軌將北區一分為二,使上水粉嶺分隔成一南一北。而為了兼顧上水和粉嶺的居民,使得北區巴士線都較為迂迴曲折。其次,區內只有雞嶺和大頭嶺兩個迴旋處,數十年來都沒有重新規劃。劉其烽指出,北區的交通規劃尚在使用二十、三十年前的城鄉設計,惟北區人口持續增加,實在難以疏導交通。

同時,從街上違例泊車的情況亦可反映出政府對社區規劃不足。劉其烽解釋到,由於社區不斷發展,政府需要收回一些戶外及公眾停車場用以興建房屋及其他設施,惟事後卻沒有補回相應的停車位。「他們(政府)補回的停車位在哪兒?沒有⋯⋯但停車場已被拆卸,車輛沒有地方停泊,就只能放在路邊。」——而這些違泊車輛會阻礙車輛行駛,導致交通擠塞,形成惡性循環。

劉其烽又認為,北區缺乏就業機會亦是交通擠塞的成因之一。現時北區大多居民都需要依賴交通工具跨區上班,在繁忙時段對本已擠擁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他又以觀塘作例子,指如政府有意發展社區,創做區內就業機會也是必要,北區也不乏工業大廈區可以重新規劃及商業化。「無論巴士和火車加開幾多班次也好,未來有越來越多人居住,大家都集中到九龍上下班,我們多少交通工具也不夠。」

巴士路線規劃

每年運輸署都會與專營巴士公司因應地區發展、人口變遷等因素進行商討,並制定巴士路線發展計劃及向各區議會進行商議及諮詢 。計劃會應因各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增加班次、新增路線、轉乘優惠、縮減班次及取消或合併路線等。

計劃路線其實並不簡單,劉其烽表示修改路線涉及不少技術及各方面的考慮,例如巴士公司需考慮車長休息時間、某些路線的載客量是否足夠等因素。而運輸署又會有其他考量,因此與巴士公司的取態又未必時常一致,往往導致議員的提案遲遲未能落實。

區議會的角色

其討論議程廣泛,涉及個別巴士路線更改問題,以至北區整體交通規劃等大小事項。就本區交通擠塞及規劃問題,本報向身兼交運會主席的北區區議員劉其烽進行採訪。他表示區議會在交通規劃上有兩個職能:第一是「提議者」,議員會提供方案予政府部門或公共交通工具營運公司,協助其改善或執行運輸事務;第二是「監察者」,議員可透過定期的會議督促、跟進改善情況。劉其烽議員直言這就是他們作為區議員的角色,「我們可以持續向政府部門或巴士公司代表提出疑問及質詢,要他們回應、交待,亦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市民意見,令大家的投訴不會石沉大海。」

DSC_2623_

改善方案

最後,劉其烽認為要改善交通擠塞問題,長遠的視野和規劃固然重要,政府和區議會更應有地緣上的視野,加強與各區其他區議會合作,兼顧區內外的交通事務。本港的區議員和立法會議員都只有短短四年任期,過往議員大多只關注自身任期內的事務。惟交通網絡是長遠且互相連繫的,不能只顧及自己的任期及地區。「除了北區自己區內的視野,應看長遠點,像二十、三十年,考慮和其他區如何合作,建立好交通網絡。」

同時,他提及北區區議會主席羅庭德所提出的在地經濟方案以及在區議會內設立的在地經濟及文創工作小組。根據區議會會議記錄,該工作小組的職權範圍是「就北區的商業、工業、農業、零售業、文化創意產業、服務業及旅遊業等在地經濟發展向政府提供意見,包括向政府建議協助相關產業發展所需的政策和其他支援措施;以及審批撥款申請,用作推廣歷史文化、進行區內旅遊發展、在地經濟項目的研究及舉辦展覽、墟市、農墟等活動」。若能讓北區居民能在區內發展更多不同的經濟活動,相信亦能間接減輕市民跨區工作而造成的交通壓力。

堯弾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改善交通問題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乃是牽涉到整個社區以至全港的長遠規劃,亦需要各政府部門、區議會、公共運輸公司之間的緊密合作,方可成事。香港由特首、到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都只有短短四年任期;惟過往政客似乎都只專注於自身任期內的事務,以致香港社區規劃永遠只有四年的短淺目光,奉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針。前人忽略了社區的多元和可持續發展,以致現今社區民生問題不斷。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現屆議員於短短四年任期中又是否能不受制於「為君親諱」(避免提當權者和前人的過失)的不良傳統,以社區的長遠發展放首位而考量,好讓居民得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