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解決房屋問題由正視規劃失誤開始 釋放多7%土地作住宅可破局

解決房屋問題由正視規劃失誤開始 釋放多7%土地作住宅可破局

房屋供應不足一直是特區政府強調要解決的「重中之重」難題,但近年公私營房屋量也不達標,有智庫更預計2026年至2030年間私樓年均落成量會降至1.2萬伙,連政府早兩年「搬龍門」定下的《長遠房屋策略》目標也未能達到。所謂「為官避事平生恥」,政府與其逃避,不如檢視規劃失誤及執行效率低等問題,在行政主導局勢下改革整個由「麵粉變麵包」的流程,將現時住宅地佔全港7%提升一倍﹐以此為目標,才可真正處理好這個中央開口講明要解決的深層次矛盾。

在香港,公屋上樓難眾所周知,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7年。根據團結香港基金的資料,由2015/16到2019/20五個年度,多達75%的新公營房屋單位延遲至少一年落成,其中最嚴重的是2017/18年度,有多達92%的單位延遲落成。私人房屋供應方面,2018年起運輸及房屋局連續兩年修訂長策目標,把私樓供應量目標從原本每年供應1.8萬伙,降至1.35萬伙,然後再調低至1.29萬伙,團結香港基金最新報告指出,預料2026年至2030年間私樓年均落成量僅有1.2萬伙,意味按原有發展模式,怎樣追落後也未能達標。

要徹底解決問題,應由最「上游」程序開始檢視。香港有110000公頃土地,四成屬郊野公園,僅有7%土地(約7700多公頃)作住宅用途,如何將固有的麵粉變成可供麵包製作之用?城規會在規劃上是一大重要關口,近日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就建議,政府應將整體住屋用地增加一倍,即由7%變成14%(約16500公頃),比率上與新加坡睇齊,同時加強監督城規會工作進度,有需要時甚至更換相關成員,務求批出更多住屋用地以達至此目標。施永青的意見是否可行,可再作探討,但掌握規劃土地的主導權在政府手上,這一點毋用置疑,所以有學者甚至提出「規劃霸權」之說。

不少地產界人士都曾批評,發展商申請將土地改劃,需要經過多個政府部門審批,只要遭一個部門否決,都要重新申請,審批程序更往往長達十年或更長。政府部門往往缺乏充分溝通,未有定期研究地區發展需要,故每當處理土地改劃時可能要由頭做研究及審批。不少評論也指出過官僚程序的弊病,公務員越來越多新程序,以此來「保護」決策過程,寧慢勿錯,研究諮詢之後再研究諮詢,好像以不作主為目標,失去靈活性,結果導致整體改劃工作進展十分緩慢。

城市規劃方面,很多人希望借鏡新加坡。首先新加坡土地面積較香港小,只有728平方公里,但人均住屋面積達323呎,比香港的160呎多一倍,這正正因為當地政府有宏大長遠的規劃,更能充分利用土地。新加坡政府每二十年編制《概念規劃》,決定未來30至50年發展願景、人口規模、城市功能等;亦會每五年更新一次《總體規劃》,為國家未來10至15年的發展,制訂每塊用地的面積、用途等具體安排。相反,香港的規劃方案例如《香港2030+》並非定期制訂,而且指出大體方向為主,曾被批評較少具體的前瞻性建議,亦缺乏破格思維。

回看數年前的土地大辯論,其實只是將各種已知的方法綜合起來,最終都要看政府如何執行。在新選舉制度訂立後,政府施政應比之前更隨心所欲,當局如有決心去破舊立新,絕對有方法衝破這個困擾香港多年的困局。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