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永久的臨時?】「永無止境」的臨時政府設施

【永久的臨時?】「永無止境」的臨時政府設施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這句話,通常被用來形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歷史,來表達當年香港的「臨時」和不確定狀態。類似的「臨時性」,亦出現在我們的城市空間中。搜尋官方地圖,不難發現不少公共設施均以「臨時」冠名,而且種類繁多:臨時XX公園、臨時XX市場、臨時XX街市等等,大家應該不會陌生。

這種臨時性公共建築和設施遍佈全港:
➤20個臨時公眾遊樂場地
➤5個臨時街市/小販市場
➤2個臨時工業區
➤2個臨時批發市場
➤1個臨時食水抽水站
➤1個臨時公廁

461833311_946476640850775_5965502640049885004_n

香港臨時政府設施地圖

臨時之最:落成50年的臨時家禽批發市場

不少臨時建築/設施存在達數十年,一早被街坊理解為與永久無異,例如:

➤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臨時存在」50年
➤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臨時存在」48年
➤油麻地鴉打街臨時遊樂場,「臨時存在」47年
➤海防道臨時街市及熟食小販市場,「臨時存在」46年
➤吳松街臨時熟食小販市場,「臨時存在」40年

政府眼中,「臨時」即係點?

為何貌似永久的建築或設施,都被冠上「臨時」之名多年?臨時政府設施所屬的土地在規劃上多屬臨時政府撥地(Temporary Government Land Allocation,不同於「永久政府撥地」 Permanent Government Land Allocation),通常是政府未太清楚如何規劃該地,所以先讓土地閒置。而香港市區內其實有大量閒置或低度使用的政府土地。本研曾發表研究報告,發現此類土地單計市區及新市鎮內已有300公頃【註1】。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政府多年來為維持高地價,限制賣地數量,不少政府土地均處於這些閒置或低度使用的狀態。

但當政府遇到一些突發事情,或需要土地滿足一些既有責任時,或會動用這些因暫未有長遠規劃而「曬太陽」的土地。例如,將地批出予私人或政府部門作短期及臨時用途。常見的私人短期租約用地(Short-term Tenancy)有路邊用鐵絲網包圍着的停車場,而批給政府部門的多是臨時遊樂場、臨時社區園圃等較少利益衝突的社區設施。

臨時撥地時長多為五至七年,只作暫時性的批准可能是因為避免與日後其他發展的可能有所衝突,或對於臨時用途在日後有更長遠的規劃,例如重置「亞公岩村道臨時公廁」計劃在原址一路之隔的遊樂場興建一座永久性的公廁,以配合亞公岩村的公屋計劃【註2】。

當然臨時設施亦有被正名的機會,當場地所屬的土地類別由臨時撥地改為永久撥地,場地的「臨時」字眼或會被刪除。以公眾遊樂場地為例,部份場地如摩星嶺配水庫臨時花園改為摩星嶺配水庫花園、科士街臨時遊樂場改為科士街遊樂場,按照康文署向立法會呈交的文件【註3】,易名是基於可預見該場地日後不會進行其他發展,且可繼續為市民提供服務,所以易名以反映其實際狀況。

一世「臨時」:資源投放有偏差,逃避「永久」承諾

所以,一些尚未正名、被命名為「臨時」狀態的公共設施,即使已存在多年,亦有機會有天被收回作其他用途。當用途名為「臨時」,大家知道終有一日可能會被收回,安全感欠奉,尤其臨時街市、臨時熟食中心的租戶在臨時設施中做生意,卻不知「臨時」的壽命有多長,甚麼時候會被趕走,變得被動。

而政策上對「臨時」與「永久」設施亦有異。「臨時」與「永久」的設施標準不一定相同,政府部門對其承諾亦有差別,基於規劃建設時場地只定義為「期間限定」、屬過渡性,配置可能較一般規劃作永久使用的簡陋,例如於2010年建造的偉樂街臨時足球場,開放至今已達14年,相比起其他天然草地球場,配套設施簡陋,只有流動廁所,欠缺淋浴設施,常遭使用者垢病。

當年為安置小販而建的洪水橋臨時街市亦「臨足」37年,討論多年在洪水橋興建新街市的計劃隨新發展區一拖再拖,而臨時街市卻因屬臨時性質而不被納入翻新及改善工程的名單,現時維持無冷氣狀態,且配套設施不足,經營環境不理想,變相趕走檔販,使空置率高達48%【註4】。

營運超過廿年的布廠灣臨時工業區,初時是為了安置曾經蓬勃於鴨脷洲的漁船工業,以臨時撥地的形式,沒有重新劃地去規劃一個永久的工業區,可能是預想到漁船業逐漸式微,不願意向作業者作出承諾,而遲遲不將未正名。因為一旦將「臨時」兩字刪去,則意味著這些工廠有申索原地「安定」的合理期望,這對不敢作出有關承諾的政府來講或許是一種負擔,亦保留了有天政府收回土地的權力。

這樣下來,如果某臨時設施一直未被徵用,臨時亦可能變成某種「永久」的狀態,像時間錦囊般封印在某個模樣。當社會面貌隨發展不斷改變,本來與社會需求匹配的臨時設施,可能因為其臨時性質不斷被延續,但又因被有某天收回的可能性,而不會被翻新或重建,這反而令其弔詭地令這些空間停留在舊有的時空,意外地保留了社區原有的風景,例如布廠灣臨時工業區的持續「臨時」,得以令已經少見的漁船工業仍有空間存在至今。在變化急速的社會,有時「臨時」可能才是「永久」的。

一時「臨時」:創造想像的空間,提供磨合的機會

臨時用途對於政府來說「承諾感」沒有那麼重(保留了隨時收回的權利),故此政策彈性也相對較大,在面對突如其來的需要時,例如清拆行動導致大量的安置需要,安置設施的「臨時」狀態亦令政府內部更容易通過以解決眼前困難,須被安置的小販/工廠等亦解決了眼前問題,可謂各取所需。

同樣道理,對居民而言,臨時設施比一個永久設施更易爭取得來,臨時設施提供的政策彈性,能夠更快回應社區的需求。

我們城市中不難找到這裡空置或低度使用的政府土地,但不少是用鐵絲網圍起,曬太陽養草,甚或放置更亭,僱人看守,不准擅進,浪費人力物力和土地。部分政府土地以應急為由被徵用滿足臨時需要,例如疫情時的隔離營,以及臨時房屋,但除了應急外,「臨時」用途的特性也有其可發揮的獨特社會價值。

從城市規劃政策來看,臨時用途規劃管制相對寬鬆,所以可以視之為是一種反覆試驗(Trial and Error)的工具,以探索某土地用途的適合性。即使最準確的規劃亦難料土地用途在5年、10年後還是否適合當區的使用者,磨合過程中是否有更確切的需要,選址又是否最理想的編排,而且這種暫時性容許規劃上有不同的嘗試,有空間去探索公眾想要的東西,和給更多的想像。

事實上,社區有林林總總未被滿足,或不斷變更的需要,並非只有房屋需要那麼簡單,很多時這很視乎政府有否好好利用政策提供予臨時設施的彈性,吸收社區人士的想法,反覆試驗不同使用閒置土地的方案,以幫忙舒緩各種社會問題和滿足居民需要。

【註1】本土研究社《隱藏選項:香港臨時使用及閒置官地研究》
【註2】獨媒 (2023-04-26) 兩世紀阿公岩村滅村 擬建公屋容納逾4,000人
【註3】康文署 (2022-10-17) 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 更改撥作公眾遊樂場地用途的地方
【註4】審核二零二四至二五年度開支預算 管制人員對立法會議員初步問題的答覆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