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Brew Note,再見

Brew Note,再見

各位朋友,Brew Note咖啡店將在2022年12月24日結業。關於文化沙龍,我有許多感受,只是此刻當下,不易好好寫成完整文章。我姑且記下一些細碎記憶,留個紀錄,並和Brew Note 道別。

1,文化沙龍的海報,由第一期開始,都是林道群先生設計。道群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文部老總,他的書籍設計,早已獨步出版界。我們很幸運,有道群這樣的大家,每期為我們義務做設計。每次海報一出來,我就很放心,覺得不需要擔心什麼宣傳。這些海報,大家可以在群組回看,慢慢欣賞。

2,文化沙龍愈做愈受歡迎,很多場次擠到地下都坐滿人。我們堅持不做直播,背後想法很簡單,就是沙龍要有現場感。要感受沙龍的美好,最好來現場。你來了,才知道它的特別。沙龍的氛圍為什麼如此吸引,我相信,來過的朋友應該有所體會。

3,每場沙龍的音響設備,都是我從外面借回來。也有一段時期,因為店裡椅子不夠,我每次要從家裡搬十多張摺椅過來。我仍然記得,每場沙龍後回到家,已是深夜,分幾次將音響和椅子搬上樓的情景。

4,吳靄儀(Margaret)是沙龍常客。金庸先生過世後,她應邀來為我們主講「金庸.查良鏞:江湖與現實」。其他場次,她也常來。她很喜歡Brew Note旁邊人人和平小飯店的台東櫻花蝦炒飯。每次Margaret來,我們都和她及講者一起去吃。

5,沙龍一大特色,是講者坐在「吧檯」主講。記得Vincent當時說過,從來沒有人敢坐他的吧檯。其實是不得已,因為來的人太多,大家都站著,講者不坐得高一點,遠處的人根本看不到。

6,文化沙龍的講者如果有出書,我們都會邀請附近的森記書店拿書來賣,講座完後,講者再為聽眾簽名。森記是香港其中一家最好的獨立書店,我們一直合作愉快。

7,沙龍一些場次,在YouTube上載後很受歡迎,例如梁文道、黃耀明、李立峯、羅永生那幾場。我們後來找了幾位朋友,將這些場次做了字幕。這裡要謝謝這些朋友的幫忙。這些紀錄,會繼續留在YouTube,方便大家重溫。

8,Brew Note位處北角堡壘街,地方淺窄,離地鐵站有段距離,還要行一段斜路,其實說不上是辦文化活動的理想之地。我們初辦,也沒想過要吸引多少人來,就是覺得好玩,當做實驗。沒想到第二場,黃國鉅先生來主講「尼采與絕望政治」,就已將咖啡館擠得水泄不通。為什麼會這樣?很可能,我們在那個時點的香港,做對了些什麼。

9,沙龍不設報名,也不會特別邀請任何參加者,大家都是自由來,自由發言,自由對話。參加者真是什麼人都有:有中學生大學生,有新移民內地生也有外國回來,有台灣人日本人,有專程從廣州和深圳過來,有白領有退休人士,當然還有許多Brew Note的忠實啡友。如果從政治立場分,同樣是光譜撩亂。有意思的是,雖然每場都有好多發問和辯論,可是從第一場到最後一場,沒有發生過任何不愉快的爭論。參與者真的可以做到平等尊重,據理力爭,和而不同。

10,儘管我是主持者,也要不避嫌地說,這二十多場沙龍,從講者到主題再到討論,以講座質量和交流氛圍而言,相信不遜色於世界任何其他城市的文化沙龍。我一直覺得,這個時代的香港,很可能是最ready做嚴肅思想討論之地,因為香港人很ready。這個實驗,印證了我的想法。其中有些場次,我相信可一不可再了,例如Martin、明哥、阿藍、程翔、生哥等。我覺得很幸運,能在一個恰當的時刻,為他們留下那些moments。那些時刻,我相信,也屬於大家。

11,文化沙龍有個義工團隊,大家各盡其力,才令得沙龍順順利利辦了三年。Vincent、道群、國良、蕭雲、Ed、樞、Clement,謝謝你們。也謝謝Brew Note所有員工,每場默默為我們做準備,並承擔不少額外工作。謝謝所有主講者,沒有你們,就沒有這個思想沙龍。最後,謝謝一直與我們同行的朋友。這不是客氣話,是長留在心的感激。

1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事情要做。文化沙龍見證了時代,也成為時代的一部分。再見Brew Note。未來再會。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