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本研社辦論壇傾九龍城重建 逾200人出席

本研社辦論壇傾九龍城重建 逾200人出席

(獨媒報導)市建局早前公佈啟動九龍城位於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的重建項目,將清拆九龍城街市等,並佔用公園重置,引起社會關注。關注規劃的團體本土研究社昨日(7月3日)舉辦論壇,邀請學者、建築師、重建關注組織等嘉賓分享,逾200人參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員陳劍青指,論壇可為參與者梳理脈落,令重建項目變得更易理解,「討論本身都係一種方式,去介入重建呢件事。」

地區價值由居民定義:唔係任市建局講

本土研究社昨日就九龍城重建計劃辦論壇,逾200人現場或實體參與。本研社研究員陳劍青表示,現時民間聲音難被完整呈現於政府各種規劃,甚至缺乏反映的渠道,但稱從論壇的參與人數反映,公眾相當希望參與大型發展計劃。他指民間論壇能令參與者梳理脈落,理解項目內容,降低公眾參與門檻。

螢幕截圖 2022-03-16 下午3.00.24

他指市區重建議題屬全港性,公眾可透過觀察市建局某一項目,了解未來路向並提出意見,「唔係任佢畫、任佢講。陳劍青又望市民利用自己的興趣及專長參與重建,「早過佢去考察個社區係啲乜,地區有咩價值同意義。」

Untitled

本研社質疑市建局免費取公地:係咪越嚟越大權?

本研社研究員夏淳權表示,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為首個使用所謂「融合策略」的重建項目,當中包括整合重建、復修、保育及活化四策略,但最直觀的結果是「食咗好多公家地」。他指重建計劃聲稱將提供的47,000平方米社區設施用地,實質該些設施位於樓高100米的多層式大樓,佔用的地盤面積比重建前少。他指市建局不需要因此補地價,即等於免費使用政府用地,質疑「市建局憑乜嘢攞咁多公家地?」

(本土研究社圖片)

他又指,被「逼遷」的九龍城街市其實早已納入政府的「現代化街市計劃」翻新,市建局卻「搶旗式」奪走用地。他又提到即便是市建局規劃報告,重建範圍內有超過一半樓宇屬於「狀況良好或尚可」,最「年輕」的更只有26年樓齡,認為項目用意明顯並非針對樓宇老化。

陳劍青亦質疑,所謂「融合策略」從油旺重建的研究而生,原因為該區剩餘的地積比率不多,推行重建不能發展更多樓面面積,但此策略卻首次用於尚有剩餘地積比的九龍城區,認為「規劃權上,係咪市建局越嚟越大權?」

Untitled
陳劍青

街坊關注組憂「小泰國」被打散

九龍城又稱「小泰國」,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成員胡家偉表示,市建局為需搬遷的住戶提供現金補貼、補差價購買市建局新單位,而合資格的住戶可申請公屋,但三個選項皆不屬原區安置。他指市建局雖稱保留地區特色,但所謂「特色」實際上由局方定義。胡家偉續指,「小泰國」包括整個泰裔地區網絡及潑水節,但對市建局而言卻僅是「泰國餐廳」。

Untitled

學者:舊樓不等於「爛樓」

城市研究學者、考城學社創辦人何尚衡表示,九龍城區現存15幢戰前唐樓或洋樓,受重建項目影響的有4幢,其中僅2幢獲歷史評級。他表示現時政府的保育方針,只以年份計算價值,但他指舊建築的價值在於是否能「反映歷史」,「每個時代有重大轉變,都會留下一啲物證。」他認為若市建局「倒模」在各區重建,將令「香港剩係得一種居住模式,會變成一個沉悶嘅地方。」

他指不少人稱舊建築為「爛樓」,認為它們必須被取締,令社會進步。不過他稱不少舊區長者,皆不會期望重建後要大大改變生活模式。他認為只要為他們翻新樓宇,同時保留「同樣嘅佈局」,例如在舊樓增設升降機,才是對他們的生活造成最少影響。他強調保育與發展可以共存,舊建築並不等於落後,「有好多對立係自己製造出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