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舍爆疫情況尤其嚴重,至3月14日全港有752間安老院舍有人染疫,佔整體安老院的九成【註1】,至3月13日,累計有2,061名安老院舍及殘疾院舍的院友死亡,佔染疫死者一半【註2】。正當政府將問題歸咎於接種率低,其實有關院舍的居住空間問題今天卻幾乎被忽略討論。
現有院舍最低人均樓面面積只得6.5平方米 ,即約70平方呎,不僅低於公屋最低標準的7平方米,扣除除了寢室以外的共用空間,例如廁所、廚房等,現時每個長者獨立生活範圍其實相當擁擠,就算全迫打針都難以避免長者之間播疫風險。
翻查政府於2017年成立「檢視院舍實務守則及法例工作小組」檢討標準,當時在小組曾經討論過「感染控制」問題,認為在實務守則應列明新院舍的睡床之間至少要有1米距離,而如果舊院舍做不到,都要增加其他預防措施【註3】,但最後小組的最終建議並無下聞,白白錯過了5年提升「抗疫力」的時機。其實當初建議的1米距離亦未必足夠防疫,現時連餐廳每檯之間都要有1.5米距離,院舍的感染風險可想而知。
當年民間及議員有提出過「8+8」方案【註4】,即是參考外地經驗將寢室及共用空間分開,各自提高至8平方米,改善長者私隱空間及人與人之間的間距。不過,當年政府 (羅致光) 聲稱會令宿位變少,最後不被接納【註5】。等了多年政府上個月終於建議修例,指還會給予8年時間【註6】,「逐步」讓安老院將高度照顧院舍面積提高至9.5平方米,而中低度照顧院舍標準則增至8平方米,標準面積不僅沒有將寢室及共用空間分開計算,亦與民間提出共最低16平方米 (約172呎) 最低面積相距甚遠,依然不願迅速減少院舍空間過擠導致爆疫的潛在風險。
其實院舍宿位的質和量並非對立,要增加宿位應對人口老化問題,除了過往說要拿200億買鋪作社福用途,政府可以大力從賣地條款入手。政府亦曾透過賣地條款要求私人發展商興建福利設施,由獎券基金撥款興建,不過對上一個涉及安老院舍的私人發展項目已經要數到2020年【註7】。至於2021-22年度,政府只聲稱有3幅用賣地計劃要求發展商興建「福利設施」,卻無說明是安老院舍【註8】,是否因賣地收益的考慮,而白白浪費了改善院舍宿位供應的土地資源?
現時私人院舍這盤銀髮大生意,上市一年可以賺上億元,有些能夠提供高空間質素無可否認,但仍有不少院舍仍是透過擠壓每一寸空間收爆長者的低端圖利事業,不只犧牲院友的居住質素,亦難以否認院舍內的播疫危機。當社會都在講防疫及「告別劏房」,連《香港2030+》也訂出人均居住面對237呎的長遠規劃,2020年時院舍擠迫播疫已經有跡可尋,今次院舍空間問題已嚴重爆疫卻未受到充分正視,究竟死因實屬不幸,還是對問題視若無睹的涼薄?
參考資料:
【註1】經濟日報,2022年3月14日,《本港新增共26,908宗確診及陽性個案 今波死亡個案已錄4,066宗》
【註2】香港01,2022年3月13日,《不治院舍院友佔3993死者一半 業界稱有長者已約打針惟「打唔切」》
【註3】檢視院舍實務守則及法例工作小組,工作小組文件第5/2018號
【註4】眾新聞,2018年3月15日,《你希望這是香港人最後的歸宿嗎?請聯署支持院舍面積「8+8」民間方案》
【註5】羅致光網誌談安老院人均面積,2018年5月20日
【註6】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2022年2月14日
【註7】社會福利署,2021年1月
【註8】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2021年6月21日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