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狹縫中的色彩:觀塘工廈的去與留

狹縫中的色彩:觀塘工廈的去與留

文:Roy 攝:Edward

戰後以來,舊有工業區不足以應付急速的工業發展,觀塘工業區便應運而生。60年代,觀塘區先後落成了近70棟工業大廈,當中包含了不同類型的輕工業如製衣、塑膠、電子等,是當時香港工業的重要一部分。而自80年代經濟轉型以來,廠家大量流失,觀塘工業區的不少工廠也陸續丟空。觀塘工業區也隨之轉型,原本的工廠單位被改裝成大批的小型單位,不少無法承擔地舖貴租的創意產業及小公司爭相進駐,觀塘工業區漸漸有了不同的面貌。

在近十年以來,觀塘工業區一直是平租好去處,無數不同的小生意、工作坊、文化產業,都塞在這小小的都市狹縫中;工廈林立間沒有靚裝修和連鎖店,卻有著地舖和大商場沒有的五光十色。不過,近年租金的升幅、更多租戶的進駐,又對這些工廈租戶有什麼影響?這次記者找到幾位現今或以前的觀塘租戶,讓讀者了解一下這個獨特社區的變遷。
 
有危就有機:單車終能變摩托

單車維修工作室負責人Duncan(化名)自15年開始租用觀塘工廈的單位,便是看中了交通方便。相較其他工廠區,觀塘工業區與港鐵站的距離最短,對顧客、自己都方便,讓Duncan一直選擇留在觀塘。不過,觀塘在上下班時間的堵塞仍是難以避免,「有啲客會揸車過嚟交收,咁咪唯有夜少少約七八點」。

近年,觀塘工廈的租金日益上升,Duncan稱「預咗,但就唔信會大幅增加」。比起租金升幅,他更樂見觀塘工業區的蓬勃發展。紮根將近六年,Duncan見證了這幾年來觀塘工業區的變化,「越嚟越多人都搬入觀塘(工廈)開舖,所以呢度都逐漸多元化」。他又以駱駝漆為例,指工廈就是「污糟邋遢」的刻板印象在近年慢慢消失,反而不少人對裡面不同的小店大感興趣,願意走入工廈逛一逛。

初出茅廬新體驗:蝸居中自得其樂

從事影像製作的Derek(化名),日間經常要外出進行拍攝,所以剪片、修圖等工作一般都在夜間處理。不過家中地方狹窄、深夜工作又擔心影響家人,於是去年12月開始在觀塘工廈租了一個單位。起初Derek每星期只有三、四日會到工作室,但隨著工作量越來越多,工作室便成為了他長久逗留的小天地,「一個四千幾蚊就可以擁有嘅私人空間 」。

不過,Derek出入時仍受「觀塘老母」的困擾。需要攜帶大量器材的Derek,多以客運車前往工作地點,卻經常因為塞車而無法順利走出觀塘;而工廈單位偏離市中心,Derek想「食餐好」都往往要走上十分鐘的路程。話雖如此,Derek仍十分滿意現在的工廈生活,他更在這裡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鄰近的租戶各不相同,賣滑板、波鞋、面部彩繪等等不一而足,眾人「行開行埋都會打聲招呼,有幾個都越嚟越熟」。
 
後知後覺的幸福:千金散盡情更濃

副業經營皮革工藝的阿韜,在14年起曾先後租用觀塘工廈的不同單位,對這區十分熟悉;不過隨著工作地點改變,阿韜從19年開始便在紅磡工業區另覓新單位。而日漸提升的租金,也是促使阿韜離開的一大理由︰「觀塘啲單位租貴地方細,而家去第度先搵到啲平租地方;16年嗰時百六呎單位用三千幾就可以有,而家成五千都未必有」。

不過,在觀塘工業區遊走多年的阿韜,仍時不時想起過往的「熱鬧」。紅磡的工廈疏疏落落,固然是租金不貴又清靜,但配套和人情味卻難及觀塘。阿韜憶述,「觀塘咩都有,啲客落一落去就可以買晒佢哋想要嘅嘢,又或者去食玩瞓嘅亦都好齊全」。而除了配套,觀塘的人也使阿韜十分懷念,「以前大家想要啲咩,打過電話就即刻約到個地方交收,見到面有時又會坐低食飯傾兩句咁」,幾幢工廈之間仿佛一個小社區,彼此之間關係融洽,自有一種獨特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