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街市現代化計劃,近年來全港各區有不少街市進行翻新工程,以改善衛生環境及提供更多設備。基滙資本民坊(民坊)於去年十月完成活化葵涌石籬街市工程,石籬街市搖身一變成為舊屋邨情懷主題的街市。
石籬街市現代化 老店該如何生存?
石籬街市原屬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經多次轉手後,現由民坊所有。街市翻新後加裝空調系統及加強照明系統,並增加通道空間,改善多年來的環境衛生問題。此外增設了美食廣場,營業至凌晨12時,為街坊提供多元化的美食。街市亦以手機應用程式或實體會員卡進行活動推廣,提供優惠。
街市翻新後,一眾舊街坊立刻回巢幫襯,還吸引不少居住於石蔭及安蔭的街坊特意前來打卡,人流隨即帶旺。有街坊表示翻新後的石籬街市衛生環境較佳,並且比其他鄰近街市的貨品種類多,價格亦合理。街市亦保留十多間於區內扎根多年的老店,保留社區情懷。有商戶反映現時街市中各貨品種類僅有少量相同的店舖,店舖間的競爭減低,故此現生意較佳。而且舖與舖之間行距相當寛敞,好讓街坊行得舒適。即使來貨價格上漲,但整體店舖租金及生意亦尚可接受。
新街市新管理 店舖合作新景象
富泰牛肉是其中一間於石籬街市內屹立將近三十年的小店。相比其他集團式經營的連鎖店舖,經營小店面對更多困難,加上新街市的管理規則甚多,難免令店舖無所適從。想不到牛肉店的店主文太卻表示,認為規則尚算合理亦可接受,譬如以往店舖會私下贈送桂皮、八角茴香等調味料給街坊,但現在店主卻會說:「依家唔可以擺人哋啲嘢(調味料)㗎。」若街坊表示想購買調味料時,她會主動推介到旁邊的雜貨店選購。店主更稱以往亦有出售其他牛肉製品(如牛丸),但由於現街市內也有店舖出售丸類食材,即使街市管理公司對此沒有特別要求,但在新街市内的店舖已停售該貨品,避免「踩過界」,文太補充:「規則冇咁寫,但識做喇」,以保持店舖間的良好關係。在這「有大賺大」的營商環境下,記者有感店主文太依舊著重店舖的關係,考慮到店舖合作的利益,維繫店舖間的關係,實在是難能可貴。
新顧客老街坊 人情味依舊
訪問期間,有位年紀老邁的婆婆突然走到文太身邊,遞給她幾塊錢。原來婆婆較早前到店舖購買牛肉,付款時才發覺忘了帶錢包,但文太認識這位老顧客多年,故她仍依舊給婆婆一袋牛肉,還叮囑婆婆不用急著付錢,更笑稱:「食飽後慢慢有時間先行過嚟畀錢。」 婆婆早就是牛肉店的常客,多年來一直都光顧店舖,現在婆婆的子女已長大相繼搬離本區,但偶爾也會到牛肉店買餸。 而文太見到婆婆一走近牛肉店時,她亦會主動推介一款肉質嫩滑到「無牙都食到」的牛肉給婆婆享用。 婆婆主動告訴記者她家正在街市旁邊,住得很近,並滿臉笑容向記者道說:「我得閒就會落嚟街市搵佢『吹水』(指著店主文太)!」
到底小店如何在新環境下繼續經營呢? 牛肉店依舊秉承以客為本的宗旨,跟顧客交流心得,了解他們所需,亦因應客人的需要而建議及提供合適的食材。若街坊想了解合適的烹調方法,店主文太亦會耐心地講解,這種營商手法不但能讓顧客品嚐最好的味道,亦能夠留下顧客的心。大部分人普遍認為傳統街市的消失,街市翻新後會逐漸失去舊街市的人情味,亦會少一點噓寒問暖,或只為硬推銷貨品而漠視顧客需要。但石籬新街市老店主的故事卻沒有因此而遭受影響。 可幸石籬街市翻新後尚有保留多間老店,至今仍有老街坊撐場,並以一貫的作風吸引新顧客,即使新舊街市的轉變,但人情味亦依舊。
由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管理,位於葵芳的榮芳街街市近年來一直被批評管理不善,包括室內設施殘缺、檔舖空置率高並淪為貨倉等等。相比起鄰近智芳街一帶的檔舖,榮芳街街市人流疏落。有地區團體積極推動街市優化和重建計劃,早前更邀請香港珠海學院建築系教授朱海山合作,構思短、中、長期方案,期望在興芳路遊樂場興建六層樓高,包括街市、停車場、體育館等的綜合服務設施大樓。
榮芳街街市的外憂內患
葵芳圍街市及社區關注組由一班關心街市發展的街坊組成,成員貓骨表示:「話整冷氣又冇整,我試過喺嗰度買豆腐,返到屋企發現豆腐已經餿咗。」成員許女士認為,街市的廁所位置非常隱蔽、街市地下經常濕滑,對長者來說是非常不便利。另一位成員陳先生補充,街市的貨品選擇少,例如沒有海鮮和水果檔。關注組曾設置街站收集街坊對榮芳街街市的意見,結果顯示增設冷氣和改善衛生環境是街坊認為最急切需要改善的措施。
已光顧榮芳街街市多年,並熟悉檔販的梁太表示街市面對著「外憂內患」的問題,外憂是指早年興芳路一帶地舖的租金相對便宜,由於街道的人流非常旺盛,不少街市內的檔販在權衡利害後決定搬到地舖經營生意。內患則是街市的管理不善和檔販之間的分歧。以安裝冷氣為例,需得到八成街市檔販的支持才能實行,可惜有檔販因需要分擔整個街市的冷氣費和擔心乾貨會受影響等原因拒絕贊成安裝冷氣。
梁太亦透露有檔販認為食環署做事不公,例如街市規定檔販不能將貨品擺出指定範圍,但有檔販並不遵守相關規定,而食環署人員選擇性執法的情況時有出現,某些「較惡」的檔販往往能得到放寬。除此之外,於智芳街一帶的檔舖同樣經常性將貨品擺出店外,不但佔用了公共空間,還帶來嚴重衛生問題。可是,食環署人員多年來也沒有正視相關情況,令街市內的檔販感到不公。梁太更指,街市內懷疑出現租上租的情況,曾經有舖位被用作燒焊工程用途,明顯不乎街市的設定。
食環署人員的差別待遇令街市內一些檔販敢怒不敢言,最後選擇離開街市。種種問題形成惡性循環,街市的環境和管理不善,導致檔販離場以及到街市買餸的人流減少,結果越來越多空置舖位出現,貨品的選擇越來越少,不少舖位最終淪為貨倉,街市現今變得冷冷清清。
街坊的理想街市
貓骨、許女士、陳先生和梁太都一致認為,理想的街市能「提供價廉物美的貨品和舒適便利的購物環境」。
有見及此,區內協助居民組織的社福機構前年邀請香港珠海學院建築系就街市設計改善方案,期望能「由下而上」向政府提出民間訴求,方案計劃在興芳路遊樂場興建樓高六層的高綜合服務設施大樓。有份為方案提供意見的街坊王先生希望能透過居民和專家合作的智慧讓街市重新。王先生表示不介意由私人公司作街市管理,但擁有業權的政府需作監管,避免街市被集團式壟斷,小商戶被迫走,否則市民最終仍是「冇選擇和捱貴餸」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