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們的公路承載我們的憂慮——屯門公路塞車的歷史

我們的公路承載我們的憂慮——屯門公路塞車的歷史

截圖:1992年港台節目《鏗鏘集:此路不通》

屯門公路開通至今四十二年,因塞車而導致公路癱瘓的問題經常出現。若簡單分析之,公路地形與結構、突發意外、城市發展、私家車劇增以及個別駕駛者違規等因素,都足以使公路「永無寧日」。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與變化,這些因素對塞車問題的影響又各有不同。

屯門公路通車早期:「三線來回行車,隨時跟往相反方向的車輛相撞」

屯門公路於1978年正式通車。居屯門多年的曾先生指由於公路依山而建,早期司機在公路「上斜落斜」都會減速行駛,因此很容易出現公路行車緩慢,甚至是擠塞的問題。另外,公路通車早期來回只有三線行車,雙線往荃灣、單線到屯門。加上各行車線闊度只有3.3米,沒有路肩,也沒有石壆相隔。退休司機吳先生說:「如果司機爬頭、經常『轉線』或不守規則,很容易跟往相反方向的車輛相撞。」這是交通意外對公路擠塞構成的影響。吳先生又指:「由於好多交通意外,所以有關部門會特登擺部受意外破壞既車輛係旁邊,提醒司機遵守交通規則。」

九十年代:「假設派十架車出去,十架車都塞晒係屯門公路」

到了九十年代初,由於屯元天三地急劇發展,人口也自然增長,車輛數目於早上繁忙時間已嚴重超出了屯門公路的飽和點。加上貨櫃車及巴士多,車身較笨重、行駛速度也較慢,一旦遇上交通意外,長時間的塞車自然無可避免。根據1992年《鏗鏘集》訪問九巴助理區長的報導,受訪者認為「假設派十架巴士出屯門公路,十架車都有可能塞晒係屯門公路」。這情形令所有往外上班的屯門居民都滯留在車站的人龍裡,怨聲載道。另一位節目受訪者蔡先生,就曾因一星期內遇上多次塞車致多次遲到,而工作機構卻不了解屯門公路的情況,責備他沒有「作好準備」。蔡先生最後只好以轉換工作來處理有關誤解。

螢幕截圖 2021-02-25 下午4.29.42
截圖:1992年港台節目《鏗鏘集:此路不通》

1993年,政府決心於屯門公路另闢「爬山線」。惜事與願違,1995年8月,爬山線地盤有一塊巨石墜下,致一名貨車司機死亡。此「意外」令政府不得不封閉屯門公路,在整整八天的「封閉期」,大量市民如「坐監」一樣,困於屯門無法外出。很多上班族必須提早四至五個小時出門,經過元朗、北區、吐露港公路才能準時到達市區上班。受訪者蘇先生說:「當時封左屯門公路,我只好去屯門碼頭搭船出中環,再轉車去返工。」「癲」、「悽慘」及「好辛苦」是蘇先生對九十年代屯公癱瘓問題的回憶。

千禧年代至今:「只顧起樓但忽視了交通配套」

幾經波折,屯門爬山線於2001年大致完成。自九十年代末期開始,三號幹線的通車、西部鐵部的落成,無疑對屯門公路的擠塞問題起極大的舒緩作用。一些居住在屯門多年,經歷八、九十年代屯公癱瘓的街坊,都會以「好左好多」、「而家算係好好架啦」去形容之。不過,近年,擠塞病明顯有復發的跡象。據《香港01》的分析,2013至2018年間,元朗及屯門就有逾20個新樓盤和公共屋邨入伙。大量人口遷入該區,自然也使公路超出負荷。以屯門最近十年為例,瓏門、豐連、珀御、䨇寓、THE PARKVILLE等新樓盤的落成,就大大增加了屯門人口,私家車數目,以及人們坐車出九龍的需求量,這不免令蘇先生感到憂慮:「樓就越黎越多,但就冇交通配套」居住於市中心區的許先生則批評:「近年政府一味將D人調入屯門同元朗,去解決人口迫爆既問題,塞車在所難免。問題係新人口有好多來自大陸既有錢階層。如果犧牲了屯門人生活既時間,來滿足一些非屯門人的需要,共同承擔因為施政失誤而出現既塞車,咁又合唔合理呢﹖」

螢幕截圖 2021-02-25 下午4.28.00
截圖:1992年港台節目《鏗鏘集:此路不通》

洪水橋新發展工程已展開,有關工程的出現會否令屯門公路舊病復發,使屯門人困於公路的牢籠而一籌莫展﹖相信是所有屯門人都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