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在政府DQ及追薪百萬「風聲」下,逾200名民主派區議員請辭。有區議員雖失去區議員資源,嘗試以其他方式留在社區。三名民主黨前南區區議員徐遠華、陳炳洋、陳欣兒三人創辦「敏學教育」補習社,在上星期五(8月27日)開幕。出任總監的徐遠華指,補習社不會是「商業至上」,會在課餘時間借出場地予非牟利團體,亦會辦社區文化活動,例如南區文化導賞團,讓居民認識南區。
上星期五(8月27日),在香港仔一座老派商場內,徐遠華(Kevin)、陳炳洋(阿洋)、陳欣兒(Janice)正忙於張羅「敏學教育」的開業禮,一眾現任及前任區議員、議員助理、民主黨黨友、街坊們聚首一堂。三人帶點緊張地點香、奠酒、切乳豬,200多呎的課室滿載笑聲,有人笑說人數多得像區議會大會,感慨中拌著更多歡欣。
一眾現任及前任區議員聚首一堂,當中留任的僅有南區區議會副主席司馬文及南區區議員彭卓棋。(後排右三及右二)
Kevin在公開大學擔任兼職導師多年,在DQ「風聲」傳出時,已萌生開補習社的念頭,維持生計之餘並保留社區據點。他與阿洋、Janice談起時一拍即合,在短短一個月成立了「敏學教育」,提供小班教學的功課輔導及專科服務。
「敏學」取自《論語》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英文名「Ratio」則在拉丁文中有著判斷力、理性的意思。Kevin 強調「敏學教育」不是傳統補習社,並非單純為應付學業,「學生嚟補習社嘅時間可能多過佢見家長。如果我哋同佢相處得耐,自然會對佢嘅人格有影響,我希望係正面嘅,培養佢有健全嘅判斷力,對社會時事都有理解,唔好人云亦云」。
課餘時間辦地區文化活動
在「敏學教育」的大海報上,寫著其他補習社鮮見的一句——「地區文化活動」。Kevin指「敏學教育」並非「商業至上」,計劃在補習時段以外提供非牟利活動,例如社區閱讀會、手造書工作坊等,以及借出場地予不同團體使用。他又打算邀請有特殊教育經驗的專家,與有需要的基層家長分享相關教育心得。
曾是中學通識及中史科教師的阿洋則指,本土歷史長年在主流教育中缺席,故小朋友有需要「認識自己嘅根」。在南區土生土長的他,近日鑽研1950-60年代的舊報紙及照片,望能拼湊南區大小事。他期望疫情過後,舉辦親子社區文化遊,講述區內的新舊對比,如鴨脷洲大街從戰前至今的三次景觀轉變。
Kevin亦認為南區是古蹟寶庫,從聖神修院、黃竹坑石刻,到香港圍、香港仔工業學校,均值得學生在課餘時間探索。
贈送中國文學班 培育品德情意
並非「商業至上」的理念,亦反映在補習社的課程安排上。「敏學教育」將為每位報名學生贈送每月一節的「朗誦、說話及演講技巧班」或「中國文學與文化導論班」,後者包括唐詩、宋詞等經典作品。Kevin認為,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育品德情意,又倒背如流地分享描述草根百姓的苦況〈江上漁者〉、〈陶者〉、〈蠶婦〉等詩句。他希望在陶冶學生性情之餘,培養他們對弱勢的同情心,「咩叫悲天憫人,可能佢唔係即時明,但呢啲係要浸淫」。
阿洋表示,補習社所著重的「人格教育」,是在整整一學年的相處中,以彼此的互動影響學生,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長短處。他指不少獨生子在家做慣「小皇帝」,不善與人相處,而功課輔導班正能充當人際關係練習,學生須學懂與不同年齡、背景的同學相處,老師則從中指引,「教佢點樣同人相處,譬如高年級學生點樣幫低年級學生」。
在今日香港,官方課程愈見收緊,「國家安全」至上,討論空間急劇萎縮。Kevin認為認識國家並無不可,惟國家不是一切。他指曾向升讀小四的兒子說過:「如果有一日教科書話,國家重要過你爸爸媽媽,呢啲係錯嘅。國家做嘅嘢唔一定係啱,同你爸爸一樣,做錯事就要承認。」雖然補習社不設通識課,但他期望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通識思維,「睇問題要用正反思維、做fact check,唔好被既定立場框住自己,多啲發問、多啲探索,我有時都睇大公文匯㗎。」他認為通識思維在這個時代,尤為可貴。
阿洋讀歷史出身,強調做學問須有根據,「每樣嘢都有個base去講,唔係游談無根。我覺得將來學生面對嘅大問題係,佢唔知啲資料係真定假,我諗我讀歷史係專長就係分辨真定假。」。阿洋又指,在傳媒聲音日趨一面倒的時代,多角度思考正是學生的關鍵能力,「唔係就變小粉紅㗎啦」。
零從商經驗 獲街坊踴躍幫忙
一個兼職講師,加一個前老師,選擇補習社之路似乎順理成章,不過Kevin笑言街坊知道消息後,又有笑稱「大陸反緊補習社,你就搞補習社」。在開業前,不少街坊踴躍幫忙,有人捐書、捐習作,有人任油漆工,有人負責挑選開業的良辰吉時。Kevin表示最有趣的是,有在同區經營補習社的街坊更出謀獻策,「啲人話同行如敵國,但佢幫咗我哋好多」。「敏學教育」的標誌及海報則由他的前助理義務設計,「如果要畀credit嘅話,好多人都要畀,哈哈」。
三人自言從商零經驗,為補習社投資了六位數字,簽下兩年租約,可說是大步踏出comfort zone。雖然不捨街坊,但三人均沒後悔辭任,選擇決然向前望。訪問過後,他們隨即重投手上工作,準備在9月的開學日迎來一張張可愛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