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13件3D打印陶瓷創作 13個青年實驗單位的故事@大館

13件3D打印陶瓷創作 13個青年實驗單位的故事@大館

文:Gi Lam
圖:Andy Wong、Gi Lam

如果3D打印機是冰冷的AI,那麼陶泥與人手互動的溫度,如何冷熱交融?年輕藝術家莫鎧靖( Silvester),又怎樣把科技放到古老的陶瓷藝術中?這些詰問,或許能在最近突破50周年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的展覽中,從其於13個青年實驗單位故事撮取靈感的13件3D立體打印的陶瓷創作中,獲得到答案。

從香腸機而來的靈感

28 歲的Silvester,2021年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畢業,主修陶瓷藝術。他於第十七屆「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獲頒發Fresh Trend Art Award;同年舉辦個展「Moiré」及「連貫性」,正式開始藝術生涯。
Silvester開始3D立體打印陶瓷創作,意念來自一次功課:「讀RMIT時,老師有次要求我們做一百隻碗。我不想純靠自己手捏、拉胚,又不希望做回傳統的倒模,就想到不如嘗試3D 打印技術?但坊間並不容易買到這台機器,那我就自己reseach和裝崁。」他先了解不同器械的可行性,最後發現香腸機的器械原理有相同之處,就循此方向改裝;最後多次測試陶泥與機器的穩定性,半年後那一百隻碗,就在自己研製的3D打印機幫助下誕生。

2
圖:本地年輕陶藝家莫鎧靖( Silvester)。

當時3D立體打印陶瓷在國際藝術界還沒興起,他為何那麼勇敢,卻一頭栽進去嘗試?「因為年輕吧,我的心態是很想去試新的東西。像2018年只有22、23歲的我,那時我沒電機工程背景,也不肯定會否一直做藝術家,也不知道是否會舉辦展覽;但我是毫無顧忌地去嘗試;一有機會就去,不會say no。」

如果把3D打印比喻為AI,他認同嗎?他沒正面回答:「3D打印機只是幫助陶泥塑型;但不論是設計(運用電腦軟件創作三維設計圖)、加工、燒做、上色等,我必需親手照顧每一部分。」陶藝需要由人判斷天氣、濕度、機器等元素;就像訪問這天,Silvester總要觀察作品有否在打印過程中,噴咀是否合適、陶泥有否下塌等。故此,3D 打印只是取代手捏或拉胚的塑型過程。

「我借助機器創作,或許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創作在form(形式)之外,要有內容與視覺元素,才能帶給人共鳴。」

3
圖:3D打印機正用陶泥運作,為《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的13個青年實驗單位之一「Not a Gallery」創作作品。

探索與實驗,呈現初生之犢的勇氣

今天Silvester已沒有再用那從香腸機啓發靈感的3D打印機;他早已購置專業的機器,作品亦現身多個展覽如 Fresh Trend 2021 展覽、香港 Art Basel 2022 及典亞藝博 2022,2023 Affordable Art Fair等。

能持續對3D立體打印陶瓷保持好奇及探索之心,除了青春熱血,更由於這新興工藝太具吸引力:「我可用科技及機器,探索陶泥這傳統物料的極限。因為陶泥本身是很古舊、很穩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物料,我想探究結合科技能後,如何帶來更精確的創作空間。」

當藝術創作需要歷練浸淫,那身為年輕藝術家,如何看自己的優點與限制?「年輕藝術家或許沒那麼受傳統框架的前設限制,能自由地創作,大膽一些。我也深知自己年輕,仍需要許多練習的過程,要多看別人的作品,以及更多思考。」用心雕磨創作的意涵,對他而言尤為重要。

4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展覽第三部分「為彼此,一起走下去」,Silvester是創作夥伴。

這次突破50周年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展覽第三部分「為彼此,一起走下去」,Silvester就受邀成為創作夥伴。13個於香港努力作出不同新嘗試的青年單位,把個人經歷、作品與踏出一小步的初衷與感動,跟Silvester分享;他就用數個月的時間,用藝術創作演繹他們的故事。「13個青年單位的實驗故事,通過我的3D立體打印陶瓷作為橋樑,讓大眾用另一方式認識他們。」

這次合作的最大挑戰,是13個實驗做的事情較為抽象,Silvester需要抽取較容易讓大眾或實驗單位服務對象都能明白的元素,作為陶瓷的具體塑像。 「陶泥是簡單的物料,盛載的信息有一定限制;我需要思考怎樣用如此簡單的物料,說大一點的道理、多一點的意義,讓人們透過作品,連結到那些青年單位。」

像青年單位之一「菱雨一工作室」從事繪本創作與教育,以創意身體律動結合繪本故事:「創辦人是一位做繪本的女孩子Zero,我就做一本打開的陶瓷書本,觀眾一看就知道是書。要使它有joyful的感覺、與連結小朋友的關係,我進一步把這書髹上粉紅色,並做一些洞,上面種了幼苗 。」

5
Silvester《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展覽作品:Zero@菱雨一工作室

又如年僅14歲的Owen創辦「Game On Hong Kong」,為有需要的小朋友提供免費的運動場地、用具、教練,望提倡運動平等;Silvester就為他創作了一個籃球型的蛋糕陶瓷,融入分享、一起運動的意思。

「令我觸動的是,當看到13個青年單位去回應社會的實驗故事,很感受到他們的年輕,卻很有vision,單純因為看到社會需要而去填補。他們不擔心成功與否,很有勇氣,目的很純粹。」他結合科技探索創作的經歷,又何嘗不是由年輕人那純粹的勇氣驅動?

Silvester希望這13件3D立體打印陶瓷作品,能送給同為年輕人的實驗者,還有所有觀眾,感受到「互為彼此」的信息:「這13件陶瓷都很獨特,呈現各自的故事;但當於展覽放在一起,因為都使用相同的陶泥、技術以及我的一雙手創作,看的人會感覺到當中交織的harmony —— 有人、海、動物、書本等,是一幅完整的圖畫.」

在大館這3D立體打印陶瓷創作展覽場地,同時開闢了讓這羣青年單位與公眾交流的空間,舉辦多場「青年交流」,跟現場參與者分享故事、提問對談及展示作品;一起想像及嘗試如何「互為彼此」,尋找社會新的可能。

6
圖:Silvester《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展覽作品:Owen @ Game On Hong Kong

突破50周年《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系列活動 —— 展覽 ︳青年交流 ︳研討會
為鼓勵大眾關心本地青少年今日的處境和需要,突破機構延伸50周年主題「憑信堅立向前」,將於6月6日至16日假中環大館,以《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為題,舉行重點系列活動,透過舉辦展覽、青年交流及研討會等一連串活動,連結社會不同夥伴,與青年一起探索未來的新路向。

展覽 | 6/6 – 16/6/2024@中環大館複式展室01座

展覽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青年人,是誰不是誰?」;第二部分:「張力中,你我也走過」;第三部分:「為彼此,一起走下去」,由Silvester擔任創作夥伴。全皆嘗試整理香港青少年(年齡10-29歲)的概況和趨勢,透過數據整理、藝術創作、模擬體驗、現場交流, 呈現香港青少年的追尋與不安,掙扎與期望。

展覽免費參觀,無須報名。《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同時舉辦青年交流及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詳情
BOX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