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使命必達》被海明威框限著想像的欠鬥志之作

《使命必達》被海明威框限著想像的欠鬥志之作

由方俊杰執導的《使命必達》是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潘惠森的最新編劇作品,這齣在宣傳時已說明創作靈感取自海明威名著《老人與海》的全女班演員舞台劇,劇末眾演員穿上印有「心達」二字的上衣,此二字無疑教人聯想到《老人與海》小說中老人與大魚懷著堅毅不屈的強大意志苦戰攻擊力超強的一條條鯊魚,就算大魚被鯊魚擊敗,牠已盡了最大的心力體力去搏鬥,這種搏盡無悔之心便是「心達」。

《老人與海》能勵志地把「心達」活現出來,《使》劇本身又能否見到「心達」的精神貫徹全劇以激勵面對逆境的香港觀眾呢?見是見到的,可惜那「心達」意志來得很疏很弱,尤其戲的下半段見文瑞興以船長的身份讀著《老人與海》的文字以激勵女船員們齊心地迎戰凶險的大海,使觀眾感受到的不是船上人有一份拼盡全力、寧死不屈的頑強鬥志,而是每個演員都被書中的文字牽著鼻子走偏未能演活文字中那份搏盡無悔的忘我境界,未能演活看來源自劇本欠缺合適的艱險/絕境細節與場面設計迫使演員們忘我地入戲,反觀於今年在港公映的電影《熱辣滾燙》、《公開試當真》及《香港四徑大步走》中,卻能見片中人以搏盡無悔的意志鬥志扭轉眼前的敗局並朝向目標進發,真正達到「心達」的勵志感染力。

很無奈潘惠森似把原著文字當作水泡般咬著不放以掩飾原創能力的不足,所以我更喜歡《使》劇的前半段,理由是編劇起碼嘗試汲取《老人與海》的文本創作精神去原創新的戲劇內容,可惜涉及女子們到零下七十度極地當聖誕老人的出發前處境,不久便被《老人與海》的文字吞噬得煙消雲散,而那些為零下七十度險境苦練的拉大麻繩場面,只能說在拉繩的力量、拚勁上,連電視綜藝節目的遊戲玩家也比不上,遠遠不及演員說「人要對抗嘅唔係地心,係人心!」這種金句台詞時的堅定、銳氣,能使人感受到有一份觸動觀眾心靈的鬥志,另外就是眾演員做瑜伽時讓人聽到一句「個個都可以令我被忽略……」的埋怨話,並見陳煦莉從強作心境平靜中突然激動地發洩著情緒,也易使觀眾為堅持真我的心力、掙扎深受感動。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化身成一個個既沒有角色名字也不提及演員名字的女性角色,是個相當有心思的做法,因這班女性的戰友關係就如從敵對走向戰友的老人與大魚般是懷著一份「識英雄重英雄」之心,能深刻象徵來自不同背景的一個個香港人可齊心合力迎戰已劣質化的社會大環境,而選用全女班演員演出,除了證明女人應付逆境的能力比得上男人外,其實更彰顯社會上任何種類的人都不該被輕視歧視,包括女人、老人及像大魚的弱勢者都有反抗被鯊魚(可象徵有權勢者或任何逆境) 吞噬/傷害的頑強鬥志。文瑞興是劇中唯一能用手機跟外界接觸的團隊中人,雖不見編劇寫出女隊員們面對這種似父權的特權有何心態、感受及背景小故事,但電話中的小朋友聲音(劉俊霆聲演) 既使人想到是文瑞興的兒子又使人想到是《老人與海》中那個不顧父母反對而屢次跟老人出海的愛大海愛釣魚小男孩,喜歡劉俊霆的聲演聲線、語氣,無論說話還是唱著《我是一隻小小鳥》時,聽到的都是一份坦率真摰的赤子之心,以及一份無所畏懼的敢作敢為之心,令人想像到充滿朝氣的陽光與希望,跟許多成年人被現實生活的各種煩惱掣肘/規限著心繫的信念、向目標邁步向前的勇氣,構成了值得反思的強烈對比。

潘惠森以編劇兼《老人與海》中老人的身份加上一把飽經歷練的前輩聲線,聲演「你可以將我擊倒,但我永遠唔會被毁滅」這信念堅如磐石的老人座右銘,問題是飽經歷練的效果似從其他跟《老人與海》無關的往事流露出來,由怒海之劫留下的堅毅老人鬥志沒有透過聲演的力量刺入觀眾的心並使台下一顆顆心受到激勵,而用屠龍刀殺鯊魚等場面設計於效果上亦不像使角色陷於生死邊緣。一個個演員(角色)輪流剖白自己的生活/家庭煩惱後除掉自己的白外套給聆聽著的文瑞興,是我感到比較有意義和喜歡的場面設計,除了那些煩惱透過演員的心、腦和口演繹得見實在、情真外(如某演員指家中有智障家庭成員,那像紀錄片般的真切剖白效果是教我深信真有其事),脫下外套的放下心理包袱意象與肯傾訴/聆聽心事之心,其實都可為力戰艱困生活添上更多的戰鬥力,是值得觀眾借鏡的好榜樣。

一段段說來零碎的生活/家庭煩惱之言,在戲劇意義上是能呼應某角色於旺角一帶迷路時仍無所畏懼、兜兜轉轉地走下去的堅毅之心,可惜無論是迷失中見堅毅的情真演繹還是煩惱中見放下的情真演繹,都未見有一段比《老人與海》中那驚險旅程寫得更艱困、更見想像力的角色成長旅程,使角色的情真、勇氣可跟旅程中的極地處境來個緊扣,教人深刻體會到一個個角色盡心盡力地學會若干能克服人生困境的新東西。其實潘惠森曾為《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一劇寫出「從一個天台搭棚到另一個天台,天台如海市蜃樓般幻變成敦煌」等極具想像力的旅程意象,為何《使命必達》的劇末就只能照跟《老人與海》的文字而不能把文字的精神昇華成更富想像力的原創角色旅程?

《使》劇的角色唱出了許多流行金曲的歌詞,有些歌曲如《敢愛敢做》、《風繼續吹》似是編劇寫到某句跟歌名/歌詞表面相關的台詞(如台詞的某四個字跟歌名相同)便把歌曲硬塞入劇中,這雖有著一份遊戲的味道,問題是太多歌曲跟劇情/角色的意義、情感沒真正的關連,便比起「一個人高唔代表佢有高見」這種聽來富幽默感但也跟《使》劇的主題(怎樣面對逆境?) 沒多大關連的台詞,更令觀眾感到多餘得煩厭。有些歌曲如《The Sound of Silence》、《一生何求》似配合到劇中要表達的東西,問題是安排歌曲出現的場面設計跟以燈柱配合演員說出《國境之南 太陽之西》(村上春樹著作) 的書名一樣,都不見場面設計能把表達的東西中的意義、精髓有效有力地體現出來。我最喜歡《海闊天空》的編排,歌的選擇既切合《老人與海》中老人出海的部分心境,場面設計也有點像《海闊天空》原 MV 的視覺編排,更妙是導演以別出心裁的聚焦手法重複著「誰沒在變?」這句屬反問的歌詞,似刺激觀眾反思:自己曾經/將會怎樣面對由生活轉(巨)變所帶來的不穩/不安/不如意?

《使命必達》令我感到潘惠森在創作路上陷入了困境與迷失,盼他能像《老人與海》的老人般一直保持頑強的鬥志與調整身、心狀態的能力,以迎來另一個收放自如、創意澎湃的創作高峰。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