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運輸及物流局在2021年年底展開《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今年7月匯報進展,提出四個運輸策略概念,包括建設新一代運輸交通樞紐、引入「按需求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模式」、推動自動駕駛車輛發展,以及邁向智慧公路管理應用。時隔近半年,當局歸納為三個策略,分別為「享.旅程」、「連.都市」和「活.出行」,並提出九項建議。有議員認為「按需求」模式並不可行,市民要求「卑微」,僅是望公共交通工具在合理時間內到站。運輸署則稱,目前部分巴士線資源在非繁忙時間資源並未善用,認為新模式或可更貼心,安排快捷班次「飛站」,只停靠有乘客的巴士站。
「享.旅程」方面,運物局建議除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及交椅洲人工島設立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外,認為亦可在新田/落馬洲及新界北增設。「按需求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模式」方面,則會在新發展區推行,輔助定班定點的公共交通服務。最後是完善跨境公共交通服務,將研究為邊境管制站提供多模式連接的可行性,並鼓勵過境巴士朝數字化方向發展,並通過開放數據平台分享路線和票價資訊,高鐵亦會持續優化,提升短途旅客安排行程的彈性。
「連.都市」則包括推行智慧公路,將交通管理數字化,引入按需求使用路肩和可變逆向車道等,先導計劃選點為汀九橋南行線,優化交通管理及監察系統,將南行線的路肩改為行車,令行車線由三線增為四線,避免青朗公路與屯門公路連接路的車輛匯合引致擠塞的問題;以及推動自動駕駛。
「活.出行」則為推動主動和綠色的出行方式,包括打造為「易行城市」,設定行人優先使用區和街道;在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推廣單車和支援電動可移動工具;規劃中引入15分鐘生活圏;以及培育綠色和主動出行文化。運物局將進一步優化策略建議,並明年起逐步推展先導計劃,2025年公布長遠策略藍圖。
議員明言「按需求」模式不可行
今早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上,自由黨易志明不滿《研究》未有包括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小巴前景。他又提到「按需求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模式」,指內地只是按個別日子的人流加強服務,承辦商如按需求調派「大細車」會令成本增加,明言當局的方案「唔work」。
新民黨李梓敬亦批評,指「按需求」模式需乘客以手機預先提出行程要求。他指市民的要求「簡單、卑微」,僅是希望到熟悉的車站登上在合理時間內到達、他們認識的交通工具到期望到達的地方,「係咪要搞到愈來愈複雜呢?」。他認為承辦商日後會以該模式為藉口,削減需求較低的班次及服務,「市民嘅生活係咪真係因為你科技嘅提供而更方便呢?」
運輸署署長李頌恩只稱是新概念,內地與外地亦有不同模式,當局是研究是否適用於香港。她又提到該模式只屬「輔助」,只應用於客量較低的時段,稱目前巴士公司在非繁忙時間資源並未最善用,路面「好多吉車」,新模式或能提供更貼心的方法。李頌恩舉例指「明明係非繁忙時間,其實本身個巴士線佢要經十幾個站,但佢透過科技發覺原來只係第一、第七、第十二個站先有人用,係咪可以開一啲特快班,反而更加係乘客嘅角度,有啲快捷啲嘅班次,而同時個營辦商亦有一啲靈活嘅彈性可以去做。」她重申完全明白議員的憂慮,即便《研究》認為該模式合適香港,運輸署亦會作監管。
《研究》未提巴士、小巴、水路交通
田北辰則提到鐵路不斷擴展,未來巴士及小巴難以經營,倡參考外地運輸管理局模式,以鐵路補貼巴士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服務,姚柏良則指《研究》完全未有提及水路交通。
林世雄稱巴士及小巴服務「有前景」,新發展區如北部都會區逾300平方公里。他又指水路亦有其角色,特別是離島,而市區內的渡輪則主要為輔助角色,當局會一直檢視。
張欣宇重申本港優勝之處是交通效率高,整個香港大約只是45分鐘生活圈,認為《研究》需清楚表明。
民間關注團體「交通規劃發展聯席」在今年7月,曾指《研究》未有充分辨識本港公共交通系統現存問題,指近年路面交通公共工具服務水平下降,亦未能配合乘客需求。另一個團體「街道變革」則認為科技並非萬靈丹,本港面對的問題是「汽車飽和」,更進取管理私家車交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