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香港民意研究所今日公佈「我們香港人」計劃中,關於大灣區生活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僅18%受訪者願意到大灣區工作,而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及定居的受訪者則有逾5成。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葉國豪認為政府「口號式宣傳」無助推動大灣區發展,並指港人擔心檢疫及起居等問題,港府卻無法處理。
僅18%願意到大灣區工作
調查於4月22至27日進行,以電郵成功訪問5671位12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結果顯示,87%民主派支持者不願意在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大灣區定居,當中「好不願意」佔74%,僅3%表示願意。而非民主支持者,37%表示願意,32%表示不願意。合計共26%願意,超過一半受訪者不願意。
另外,對於是否願意在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大灣區工作,僅4% 民主派支持者表示願意,8成人表示不願意。至於非民主派支持者有25%表示願意,36%表示不願意。合計所有受訪者,即共5成受訪者不願意,僅18%表示願意,比去年兩次調查的數據明顯下跌。
學者:「大力敲鑼打鼓」造成反效果
文化研究、政治學獨立學者黃偉國指,是次調查結果與去年兩次所呈現的結果一樣,反映民主派支持者對於到大灣區工作或定居都較抗拒;而非民主派支持者的接受程度則較高。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葉國豪指,疫情和交通成為考慮的重要因素,他認為若內地繼續如廣州、深圳等地應付疫情,或多或少影響港人發展的意欲及兩地的經濟整合。葉指本次調查進行期間,正處於內地疫情高峰期,難免令港人減低移居意欲。
葉國豪續指,從人口流動的分析框架而言,大灣區暫未有特別的吸引力令港人前去發展,並指綜合三輪研究而言,數字低迷的原因未必與疫情有直接關係。葉國豪認為,當局在意識形態上「大力敲鑼打鼓」推動大灣區,實際上只是「藥石亂投」,造成反效果。他建議當局訂立目標群組,再對準目標群組訂立相應的政策,嘗試以需求導向方式配合,停止盲目追求整合大灣區。
葉又指,現有措施如收入補貼,「只係比一粒糖大家,降低嗰個進入成本」,但其餘的問題如檢疫、起居等,政府則無法控制。另外,他對大灣區其他城市能否照顧香港的需要,訂立不同的措施存疑。
黄偉國則擔心,網上認為香港將病毒傳入中國內地令華南地區疫情爆發的說法,令中國對香港人產生負面觀感。加上之前深圳領導人不接見林鄭月娥,港人需考慮大灣區的城市如何看待香港,擔心香港失去自身價值後,港人北上會被視為「搶飯食」,被當地人仇視。
李家超政綱提打造文化之都 學者質疑作品發揮空間有限
對於李家超政綱提及將香港打造成文化之都,葉國豪認為在香港設立場館絕無問題,但對於能否提供自由的空間發揮則有所保留。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則指香港若要由國際轉為灣區層次,對於政府而言「太容易做」;但他亦補充,如藝術家「左閃而右避」才可展出作品,會令人對「文化之都」有不外如是的感覺。
陳家洛認為政府能做到的相當有限,希望市民不要視這些願景為香港的支柱。他又以M+博物館有作品被無故下架為例,指官員僅以「專業決定」搪塞,缺乏相關解說能力,降低市民的信心。他諷刺指,香港有很多「不能說的秘密」,在被認為「文革2.0」的氛圍下,仍談自由、無限制的文化創意中心實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