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聾啞爸爸墮樓亡 女兒代說出不被理解的痛苦:係佢哋權利嘅嘢,但冇得到

聾啞爸爸墮樓亡 女兒代說出不被理解的痛苦:係佢哋權利嘅嘢,但冇得到

(獨媒報導)Eva憶起小時候,爸爸示意巴士司機不要開車,只為等待仍未上車的女兒。但爸爸是個聾啞人士不能發聲,只能做手語或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佢好錫我,好照顧我,盡咗做爸爸嘅責任」,雖然爸爸不能用言語表達,但Eva心底裏還是感受到他的愛。可是自2020年後,兩人連用手語溝通的機會也沒有。

3年前,58歲患抑鬱症的聾啞人士鍾志強,因有自殺念頭入住葵涌醫院,兩周後他獲准出院,惟出院回家途中已出現自殘行為,不足20小時後跳樓亡。

當日Eva接爸爸出院並貼身留意其情況,一直聯絡醫院及社工跟進,爸爸卻趁她不為意時離家跳樓。Eva無法停止自責及內疚,但心中同時產生更大的疑問:醫生大部份時間用紙筆與爸爸溝通,到底有沒有誤解意思,錯判自殺風險?院方無主動安排手語傳譯員,在家人要求下才安排一次,是否不足?院方是否太早讓爸爸出院?為何出院後情況惡化?

歷經3年,Eva和爸爸的胞妹Candy堅持找出真相,想代不能為自己發聲的摯親,討回一個公道。她們向院方投訴、向平機會投訴、嘗試民事索償......可是均未能成功。鍾志強的死因研訊上周完結,陪審團裁定死因為「精神紊亂下自殺」。5天的研訊中,披露了不少院方內部紀錄及文件、主診醫生首次交代整個過程、遍尋不果的外判手語傳譯員終現身,但仍然有不少散落的碎片,未能還原出完整的真相。

縱使一路走來不容易,但Eva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關注聾啞人士的需要及困難,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避免有家庭需要經歷這種傷痛。

延伸閲讀:
【死因研訊】抑鬱聾人出院翌日墮樓亡 陪審團一致裁定「精神紊亂下自殺」

母語是手語

Eva出生於聾人家庭,父母都是聾啞人士。她的母語就是手語,自幼稚園起已懂得用手語溝通。Eva形容自己與爸爸一樣內斂,很多事情都藏在心裏。小時候,Eva眼中的爸爸是個樂觀、喜愛運動的人,曾經是馬拉松跑手。爸爸也是個重情義的人,會把辛苦搶到的口罩送給朋友。Eva難以想像,那天爸爸選擇走到大廈25樓一躍而下,當時他到底承受着多大的痛苦。而這種痛苦,是否能夠說出口,是否能夠被理解?

53061266141_bbddbc0625_k
鍾志強(右一)多年前在酒店工作,獲得傑出員工獎

「我要返屋企」?

鍾志強當日在相熟手語傳譯員陪同下求醫,最後送往葵涌醫院。傳譯員向精神科主診醫生鄭美琪轉述,鍾失眠並擔心影響工作,入院前曾有自殺念頭。護士評估他有中度自殺風險。

住院15日期間,醫生與鍾一直用紙筆溝通。醫生與Eva通電話時表示爸爸「情況OK」,又指他想「出院返工」。醫生起初指最快可於第9日出院,Candy要求院方安排手語傳譯員陪哥哥評估,最後在出院前一日,獲安排醫管局外判的「香港翻譯通服務」手語傳譯員協助。傳譯員引述鍾表示「我要返屋企」及「返屋企煮飯畀個女」。醫生評估其情況穩定、沒有自殺念頭。

Eva接爸爸出院時,卻被眼前的景象嚇到。爸爸回家時用手語表達想辭職「永遠唔返工」、想打針「安樂死」,更不斷作出自殘行為,用頭撞𨋢、拿剪刀鎚仔傷害自己。Eva疑惑為何爸爸的情況迅速惡化,與院方說法完全相反。

出院後第18小時

Eva致電社工求助,對方稱若情況緊急就要送往急症室。爸爸抗拒去醫院,Eva亦擔心再住院會令情況更差,她糾結一輪,決定等爸爸服藥後作觀察。Eva曾致電醫院希望社康護士跟進,又要求提早覆診,但卻不成功。翌日早上,爸爸在紙上寫了「失智」兩個字,之後趁Eva在房聯絡社工時,爸爸獨自離家墮樓身亡,當時是出院後第18小時。

爸爸離世後,Eva一方面陷入自責及內疚的漩渦,後悔無及時將爸爸送往急症室,「如果我冇行錯呢一步,個結果會唔會唔一樣呢?」另一方面,她回想爸爸住院期間,院方安排到底出現甚麼漏洞?

Eva說,天生聾啞的爸爸只有聾校小三學歷,水平比主流學校低。爸爸書寫及閱讀能力薄弱,再加上手語的語法與書面文字有別,他不時會把字句倒轉,例如把「活潑」寫成「潑活」。鍾的主診醫生表示,兩人在醫院以紙筆溝通,對方能夠明白及回答。Candy質疑,哥哥是否真的能夠理解「妄想」、「幻覺」等症狀的意思;加上院方並無保留兩人溝通的文字紀錄,無法得知對答內容。

Untitled
十多年前,鍾志強在同為聾人的太太陪伴下覆診,當時與醫生以紙筆溝通

Untitled
鍾志強曾把「活潑」錯寫成「潑活」

Candy亦不滿院方在她提出要求之前,一直沒有意識為哥哥安排手語傳譯員,亦沒有選擇使用視像傳譯。她質疑醫護在處理聾啞病人時,是否有足夠的警覺性。另外在研訊期間,她發現護士填寫的自殺風險評估表格出錯,包括填漏哥哥是「喪偶」及「經濟地位低下」等,導致其自殺風險被低估,她思考這會否由溝通不足引致?

Untitled
護士當時為鍾志強填寫的自殺風險評估表

手指太陽穴 「知道」還是「思緒混亂」?

Eva平日會以手語跟父母溝通,家人間存在着「家庭式」手語,就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語言一樣,有些動作外人並不能理解。而且一個手語動作可以有不同意思,表達時需配合表情。

Eva舉起手,伸出食指輕碰太陽穴。醫務社工曾經問爸爸做這個動作有甚麼意思,Eva當時理解是「知道」,直至她接爸爸出院,看到他皺眉才發現是想表達「思緒混亂」。Eva又指,「發夢」與「妄想」的手語動作相同,若不配合例子,聾人未必理解。

Untitled
Eva指爸爸曾皺眉指着太陽穴,她理解是「思緒混亂」

無標題
Eva指「發夢」與「妄想」的手語動作相同

鍾志強認識一名比較熟悉他的手語傳譯員,對方以往曾陪他覆診,入院當日亦有協助傳譯。他在庭上說自己曾留下電話以便職員聯絡。但院方一直無找過他,最後找了醫管局外判的傳譯員。Eva不禁思索,疫情之下爸爸戴口罩蓋過表情,再加上是陌生的手語傳譯員,他表達的意思能被準確理解嗎?她亦對於傳譯員稱爸爸表示要「返屋企煮飯畀個女」感奇怪,因爸爸從來不懂煮飯。

Eva希望當局日後能設立明確指引,讓醫護人員處理聾人精神病患時懂得如何提供適切的服務。

不希望自己的結果與爸爸一樣

在日常生活中,聾人精神病患的家屬也不時陷入無助的困境,社會有沒有忽略對他們的支援?

Eva媽媽於2017年在家中暴斃,當時Eva為中六生,自此兩父女相依為命。爸爸從事洗碗工作,每晚放工回來,Eva都已入睡,兩人溝通機會不多。疫情之下,爸爸的工作及Eva的戲院兼職都被迫暫停,家庭的經濟負擔更沉重。爸爸住院期間,Eva一直與他的僱主聯絡,但爸爸不想別人知道其精神狀況,因此Eva向僱主表示他生病入院。爸爸準備出院時,Eva憂慮長時間照顧下難以兼顧三餐,又擔心復課後未能24小時在家。醫護也沒有提醒她遇到緊急情況的應對方法,因此爸爸自殘時,Eva徬徨失措。

「我非常唔希望我最後嘅結果係同爸爸一樣」。

面對父母相繼離世的沉重打擊後,Eva確診抑鬱症,需接受精神科治療。爸爸離開後,Eva沒有太大情緒起伏,如常上學上班。正當她以為沒事之際,被埋藏的傷痛再也遏制不住。她將自己關在家中,無法入睡且淚流不止。雖然還差一個學期就畢業,但無奈要休學。

雙親突如其來離世,使Eva憂慮自己會在下一秒離開這個世界。她每天坐在椅子上,整個身體靠後,模仿媽媽暴斃時的最後姿勢。Eva告訴自己,即使她做相同的姿勢,也不會在下一秒死亡。她不時有衝動走上25樓,看看爸爸是從哪一扇窗墮下。她想一步一步踏上樓梯,經歷爸爸墮樓前的感受。有次她忍不住上了數層樓梯,幸好及時拉住自己,才不致於重蹈爸爸的覆轍。Eva最後決定搬走,以免觸景傷情。她輕聲說:「而家唯一嘅願望,係希望呢個世界真係有天堂」。

「佢哋權利嘅嘢,但冇得到」

失去依靠的Eva,唯有與姑姐Candy互相扶持。Candy是九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兒時她不敢向人提及其中四個兄弟姊妹,只因他們都是聾啞人士。她憶述哥哥很早已工作幫補家計,以前他在酒店工作時,每年都獲得傑出員工獎。

庭上披露了哥哥的醫療紀錄,顯示他於13年前曾用刀鎅頸,從不知情的Candy詫異原來哥哥面對如此大的難關。以往Candy問哥哥有沒有需要協助時,他都推卻說沒事,報喜不報憂。Candy心痛哥哥當清潔工時被同事欺凌,又被騙錢導致欠債,「如果我知道多啲,我會幫佢,我好自責」。

家庭成員之間的傷痛被翻開,Candy明白同樣於聾人家庭長大的Eva,年少時已受到有意無意的歧視,或會因此感自卑。爸爸有時會發出「呀呀」的聲音,Eva知道不少人誤會他有精神障礙,以為他有攻擊性。若大眾不嘗試走進聾人的世界,就了解不到他們的需要。是次死因研訊中,陪審團未有就手語傳譯安排上提出改善建議,兩人難免感到失望。

Eva和Candy每天準時抵達死因庭,不時抄寫筆記,亦專注觀察證人作供。但在研訊之前,兩人捱過了多個寢食難安的日夜。她們等候3年,期盼研訊能夠還原真相,同時協助遺屬面對事件。不論院方做法是對是錯,Eva只是希望聽到事實,而非不停改變的說法。

Untitled
Candy在庭上抄寫的筆記

兩人坦言不擅面對公眾,但也選擇站出來發聲,除了為死者討回公道,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聾人群體的需要,Eva坦言:「有好多明明應該係佢哋權利嘅嘢,但係冇得到」,Candy亦指:「覺得有啲嘢唔公平唔公義,真係要出聲」。她認為處理聾啞病人時遇上問題,就要想方法解決,而非視而不見。

Eva現時當兼職手語傳譯員,經歷過爸爸的事情後,她發現這個圈子的確很缺人手。如果遇到機會兼且有能力的話,她希望能當全職手語傳譯員,並相信以自己的家庭背景,更能理解聾人的困難。她重複強調:「聾人仲有好多嘢需要去伸張」。

這是其中一個聾人家庭的故事,社會上還有很多相同境況的人們尚未被看見。

醫管局回應《獨媒》查詢時指,自2020年起,葵涌醫院已採取措施,加強對有特殊溝通需要病人住院及出院時的支援,包括在病人評估表中加入傳譯服務選項、鞏固與有言語溝通困難或聽力障礙的病人使用書寫溝通方式的做法,按臨床情況將書寫通訊中的重要信息記錄於病人病歷。

另外,醫護會視乎情況,利用流動通訊設備與有需要病人溝通,並加強主要照顧者在病人住院期間的參與,例如病人入院時安排面談及電話會議,亦會將傳譯服務加入病人簡介小冊子等,確保醫護向新入院病人或照顧者介紹醫院傳譯服務。當局指,會研究把措施陸續推展至其他醫院。

記者:趙苡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