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疫下高官與平民生計似零和遊戲 非常時期按公義原則財富轉移

疫下高官與平民生計似零和遊戲 非常時期按公義原則財富轉移

香港和全球經歷著N年一遇的世紀疫災,已持久反覆兩年,消失無期。香港更在去年底突爆第五波疫情,慘烈有目共睹。兩年疫情累積下來的民生艱困,堪比戰時狀態——滿街食肆停業、店舖銀行大多關門;失業、開工不足、減薪、借貸度日成了基層民生主調。災難當前,卻有部分階層絲毫無損,形成災情下社會整體的財富創造和分配,出現幾近零和遊戲般的不公,本文討論此現象,並建議一些出路。

今次主要談及一個階層——公務員,尤其最高層管治者的疫下生計,與黎民百姓飽受疫災下生計的一個對比。

簡單而言,高階管治者(俗稱「高官」)在今天災難的非常時期,原本已是天文數字的薪金沒變,基層大眾則出現了負薪金潮、借貸度日潮。

在平常日子,香港高官和企業高管的收入,和大眾的收入相比,差距亦已屬天文數值;疫災之下,這個差距不單再拉大,而且展現了嚴重不公,違背社會財富是集體共創、共享的文明原則。

這個思考不是出於意氣,亦沒有仇富或憎恨政府之意,只是按實情說實話。事實上,誰有閒情去憎恨政府?誰會不首先好好過活,而無緣無故先去理會政府?人人若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誠實靜好,又帝力於我何有哉?

首先細看大眾在疫情下的生計,分為個人狀況和企業狀況。

疫情出現了兩年,頭一年2020年全年的大眾生計急劇惡化,因為市道和社會運作大停擺,但翌年2021年疫情稍緩近一年,經濟逐漸復甦,相關數據一直回升,直至升到年尾,卻在未「返家鄉」(返回疫情前水平)之際,卻來爆炸性的第五波疫情,每日染疫者數以萬計、醫療系統半崩潰、全民檢測、計劃禁足、學生「提早放暑假」、食肆銀行零售店陸續自動關門……各行業收入預期再次嚴重倒跌,跌幅按常理是不敢想像。

個人狀況

失業——
2019全年(疫情前)
*116,300人失業,失業率2.9%;
*42,000人就業不足,就業不足率1.1%。

2020全年(疫下重創)
*多個行業停市,上班上學改在家中,失業率持續攀升,直至近年尾12/2020 - 2/2021達至高峰7.2%,共逾261,600人失去飯碗,是疫情前(116,300人)的一倍有多;
*就業不足率攀上4%頂峰,共150,000多人吊鹽水。

2021全年(疫緩復甦)
*疫情緩和,多個行業復市,經濟恢復活力,失業減緩。
*卻因第五波重災爆發,復甦戛然而止,此時仍未回到疫情前的狀況,未返家鄉。
*復甦突停時的11/2021 - 1/2022最新統計,失業人數未回落至疫前,仍有135,200人,失業率3.9%;
*另69,800人吊鹽水,比率1.8%
(簡易數字表列如下)。

螢幕截圖 2022-03-15 上午9.38.51
(數字來源:政府統計處發表的「香港統計數字一覽2019年版」,及「勞動人口、失業及就業不足」最新數字

2022年2月(最新慘況)
*上面政府數字只觀察到今年一月,未涵蓋第五波疫情在去年十二月下旬爆發以來的最新慘況,不過工會近日的最新調查,顯見烈火熊熊,失業者達七成。
工聯會上月底以問卷調查逾16,000名受訪者——
*逾七成表示已失業或停工一個月或以上,超過一年或以上的更佔一成半(約2,400人);
*近兩成人(約3,200人)要放無薪假或開工不足。
*留意:工聯會此調查的失業及就業不足比率,較上述政府的定期統計數字,高出十至二十位,也許反映最新情況。

薪金下降、收入大減、借貸度日——
薪金指數下跌
*香港11個主要行業中,7個行業的僱員實質平均薪金指數自疫情出現後下跌,去年雖然逐步回升,但在第五波疫災突爆之前,仍未收復失地。此七個行業為:製造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零售/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金融及保險活動/專業及商業服務。(見下圖)

螢幕截圖 2022-03-15 上午9.34.33
(數字來源:政府統計處發表的「工資及薪金總額按季統計報告」2021年9月,表12,頁58)

基層借貸度日

*兩個基層服務機構——社區組織協會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分別於去年四月及九至十月,訪問了300多個基層住戶及近600名市民,反映因停工和收入銳減而需要借錢度日的,分別是逾三成及四成。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調查顯示,平均借貸金額達77,500元,最高借貸金額為40萬元,逾半(59.7%)借貸4萬元或以上。
*社區組織協會的調查反映,七成受訪者因經濟壓力而令情緒爆煲。

企業狀況

銷售額/收益暴跌——
零售業及食肆
*因境外封城或本地限聚而受直接打擊的行業甚多,旅遊、運輸、食肆、零售、消閒業(卡拉OK店及演藝業等)屬重災區。
*以零售業和食肆為例,下表顯示,疫情前的2019全年銷售額或收益,分別為4,312億及1,124億港元,2020年全年分別下跌兩成四及四成二,去年2021年持續回升,但升至年底仍未收復失地,仍分別較疫情前減少了26億及30億元收益。

螢幕截圖 2022-03-15 上午9.34.05
(數字來源:政府統計處發表的「香港統計數字一覽」2020年版及2021年版、及2021年第4季「食肆的收入及購貨額按季統計調查報告」,表1,頁7)

食肆陸續死去
*禁堂食措施隨著疫情上落而反覆執行,食肆元氣大傷,去年本已漸次復甦,怎料第五波疫情在去年聖誔前來襲至今,收緊堂食人數摧毀了聖誔新年及農曆春節的超旺生意額,損失數以十億元。業界估計,現已有逾3,000間食肆暫停營業,400間結業,預料下月底的停業和結業總數達至10,000間。已宣布停業的不乏大品牌如海港飲食集團、敍福樓集團全線食肆、稻香集團等,牽涉員工之多可以想像。

旅遊業幾近癱瘓
*受到封城、入境禁制/管制、入境後隔離等措施打沉,業界指在疫情下一直有裁員,由2020年至去年底已裁員近千人,更有八成人停薪留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更指出,至今年二月中,已有100間中、小型旅行社倒閉。

實施疫苗通行證料加劇打擊消費
*隨著疫苗通行證實施,許多消費場所如超市、商場、街市、食肆、百貨公司等的訪客均須接種疫苗,估計人流和消費將更形減少,營業更慘淡。

中小企淌血

作為香港經濟主體之一的中小企大受打擊。一項於去年七至九月向接近500名中小企東主或管理層所作的調查顯示,逾25%受訪中小企只能部分運營、暫時停運或永久關閉,44%遇到融資困難,22%需要裁員,66%申請了防疫抗疫基金補貼,但只有38%認為有真正幫助。

管治者疫災下穩居避風塘

當整體社會幾近全方位塌陷之時,有一個界別全不受影響,就是公務員隊伍。

疫情兩年以來,公務員只有凍薪(2020-21及2021-22年度),收入沒有下降。

公務員基本上或在制度規範上,甚少受到社會災禍拖累減薪,有的是2002-04年及2009年,分別因九七金融風暴餘波兼SARS疫情,及雷曼債券暴破引發金融海嘯所致。而今次肺炎疫情帶來曠日持久既廣且深的災情,香港公務員算是安居避風塘。

特首高官曾減薪一年後,疫情未退復取原薪

2020年頭在輿論壓力下,也在多國元首及政府宣布減薪或捐薪以與國民共渡疫艱的背景下,特首林鄭月娥與政治任命官員(三司長、眾局長及特首辦主任)和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宣布減薪一成,為期12個月。12個月後,香港疫情未過,同期失業率升,他們減薪結束,升回原水平,林鄭月薪由減薪後的約39萬元,增回至43萬元。

特首高官曾捐薪一個月濟時艱

除了減薪,林鄭與高官共44人在疫情初期的2020年三月,亦自願捐出一個月薪金,合共約1,000萬元,給予「公益金及時抗疫基金」,向受疫情影響的人士提供緊急經濟援助。此事一次過,其後疫情與大眾生計持續反覆向下。

特首高官薪酬冠全球政府

香港特首和高官的薪酬位居全球前列,早聞名於世。約10年前,就有香港立法會文件顯示有關薪酬之高,為全球第二(首位是新加坡),亦以倍數高於歐美多個民主國家(英、美、加、澳)和台灣的元首及同級高官,此現象至今沒變。

特首林鄭的平均月薪為423,400元,三名司長及政策局局長逾30萬元,這還未計津貼,例如一筆過的非實報實銷酬酢費,林鄭這筆酬酢津貼就有98.24萬元一年(媒體報道行政長官辦公室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

螢幕截圖 2022-03-15 上午9.34.42
(資料來源:綜合媒體報道立法會文件資料及相關政策內容。)

高階管治者月薪30-40萬元 vs 香港工資中位數2萬元

上述高官薪酬跟普羅大眾的工資相比,算是天文數字——香港最新的工資中位數(2021年第3季)不過是2萬元,高員俸祿高出數以十倍。

先不論政府薪酬之高是否合理,這是個複雜又牽涉歷史的問題(例如港英年代的高薪養廉一說),屬於制度問題。但以人的常理和常識看,要過豐足的生活,需要有幾十萬月薪之多嗎?其實,多幾成或少幾成這樣的天文薪金,對這群高階管治者來說,毫無影響,甚至無感。

高官曾被錯扣月薪卻似無痛無癢

上述提及林鄭及一眾高官曾於疫初2020年減薪一成,為期一年,以示與民共渡時艱。減薪期完結(2021年3月底)後,本應回復原薪,但有媒體發現,因政府行政出錯,結束減薪後,仍繼續多扣他們的薪金三個月至6月底。

幾位受影響的行政會議成員葉國謙、黃國健及葉劉淑儀均表示,沒有留意到自己的酬金被多扣了,綜合反應是「我哋都好少睇呢啲嘢」、「如果無人提起,可能我哋都唔記得咗」,葉劉更表示「細數我唔得閒記。」她所指的「細數」,是行會逾80,000萬元的每月酬金。他們大多亦表示,「減咗就減咗,都冇問題。」

該媒體報道,被誤扣了一成薪金的特首和司局長人數眾多,有行政會議成員笑言:「…從來都無人發現,特首本人都無check。」

黎民減薪須借貸度日或申領援助

可見,對於每月被錯誤扣去由8000多元至逾12萬元不等的工錢,高階管治者似乎無痛無癢,因為「細數我唔得閒記」。可憐者乃疫災之下,同樣是薪酬下降(因失業、開工不足、減薪、企業倒閉導致),廣大黎民就生活困頓、借貸度日、情緒爆煲,多人更須申請緊急經濟援助——公益金於疫初2020年2月中成立「及時抗疫基金」,為因疫情導致失業及開工不足的人士及家庭,提供緊急援助,基金成立後僅半年,已援助了2萬多人,給出共6,680萬元。(參看公益金2021-2022撥款報告之「及時抗疫基金受助行業一覽表」

管治者薪酬來自大眾創富,災下兩方現似零和遊戲

既然「細數唔得閒記」,何不就把這些細數分享開來,撥予各行各業的基層大眾活命和企業救亡。疫情擾攘兩年消失無期,又突然核彈式轟炸,令社會崩潰與多個行業生計清零。社會創造財富(wealth generation)的運作大多停頓,而公務員的薪金來自社會大眾的創富,當大眾創富停擺之時,為何公務員仍可穩坐太平船,薪金不損?這是否等同一場零和遊戲?當創富一方減損甚至清零時,從創富中提取利錢的一方仍伸手大筆撈,像不像一場win all對lose all的兩方對峙,而不是一個相互合作的社會?至少,那些「唔得閒記」的高官收入「細數」,應撥予負責創富的有需要者,體現公平的社會財富共創和共享原則。

非常災難時期應否按社會公平短暫財富轉移與共享?

因此,特首、高層公務員、首長級公務員、政治任命官員、行政會議及立法會成員等一眾高階管治者,應減薪至少三成(幅度可供眾議),再把所減金額注入一新設「非常時期社會財富共享基金」,援助飯碗不繼者及重傷企業,直至疫情完全消失。

這種「瘦上援下」的專款形式紓困,已在南韓實行過。2020年疫初,南韓總統、總理、副部長級以上的高級公務員均減薪三成,為期四個月,企劃財政部把這筆省下的款項撥予受疫情嚴重打擊的國民。

香港貧富差距之大超越亞非歐

上述建議背後的關注點是,社會經濟活動帶來財富後的公平分配原則。香港貧
富懸殊早已跑在世界前位,最新的2016年堅尼系數0.473(已扣減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住戶收入水平計算),不單高過鄰近地區同類已高度發展的經濟體(台灣、新加坡、日本、南韓、澳門等),亦高過眾多歐洲富裕國家,及亞洲、非洲大多較貧窮國家(參看)。

有朋友移民北歐及英國,反映回來的見聞,都是當地高階收入人士和基層人士的薪金相差,不像香港的瘋狂。當地專業人士或企業高管的薪金不像香港的天文大,跟底層員工的差距亦不驚人。一個企業CEO的薪金,不過是公司內清潔工人的四倍,這跟香港特首及其問責班子和高官三四十萬元月薪,與香港人工資中位數的二萬元月薪之比,香港可算曠世奇觀。

今次疫災波及全球屬N年一遇,又止息無期,黎民生計的摧毀堪比戰時狀態,是否更應在非常時期,扭轉管治者與平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直至疫情結束?

歐美公民社會亦關注疫下全球貧富懸殊惡化現象

事實上,較香港更重視社會平等的歐美國家,其公民社會亦已觀察到疫災下富人更富,貧者更貧的狀況,因而倡議財富轉移。英國樂施會今年一月發表資訊,指疫情加劇全球的經濟不平等,億萬富豪的財富在期間增加5萬億美元,但全球約99%人卻收入下跌,因此建議各國政府應就富豪因疫情而增加的財富徵稅。在歐美的商管研究界,亦有質疑在過去兩年疫情中,企業中底層員工遭受裁員減薪之苦時,最高層即使宣布自動減薪,卻從後期按公司業績而分得的「高階主管薪酬」(executive compensation)賺取更多。(此項討論甚多

思考方向:各持份者的公平權益/非常時期應否暫行「新常態」?

問題的思考點是:如果一個事業由有不同持份者(stakeholders)共同獻力而成,那為何某些持份者可以獲取天文比例高的回報?同樣道理,如果一個社會的組成和妥善運作,是由不同持份者共同努力,又為何某些持份者(例如高官和企業高管)可以領取天文數字薪酬?

而至少,在歷史性大疫災之下,無人知道何時能恢復正常生活,今天許多的驟變都成了「新常態」(new normal),社會的管治人員和平民大眾的財富分配也應該回應疫情而改變,實施新常態,直至疫情消失,到社會運作回復正常,公眾可以正常作業,製造正常財富的時候,再繳納正常稅額,高官屆時也可取回原有薪酬,回復「舊常態」。現在,高官減薪以轉移多餘的財富到正在淌血的社會財富創造者,其意義不單在於共渡時艱,更扭轉荒謬不公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