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日前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目標在社區盡早治理慢性病,包括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但擬規定計劃參加者滿一年後才可更換醫生。醫衞局長盧寵茂今早在電台表示,家庭醫生等同家庭成員,了解病人病史,不應隨便轉換:「譬如好似夫妻結咗婚、係應該建立長遠關係,就唔應該隨隨便便話離婚,當然有日需要離婚都可以,但就唔係經常會做嘅一樣嘢。」
盧:《基層醫療藍圖》不只針對基層
盧寵茂今早接受港台《星期六問責》訪問,澄清《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不只針對「基層」市民,而是全港市民,期望建立連貫的醫療服務預防疾病和「早發現、早治理」。他指出,人口老化下2039年長者人口將超過250萬,預計300萬人患慢性病,當中近一半屬隱性,故及早發現非常重要。
當局計劃明年第二至三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盧寵茂指,初期會先針對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期望通過篩查及早發現隱性病人,幫助他們及早管理疾病,避免出現併發症。當局現時計劃資助大約一半兼設上限,並暫限於糖尿病及高血壓兩種慢性病。被問到資助水平會否欠吸引力,盧指會與醫生及病人組織討論金額;而針對弱勢社群仍會設「安全門」,可享免費服務。政府亦會設特別藥物名冊,減低病人用藥開支。
就著「一人一家庭醫生」,當局擬規定計劃參加者滿一年後才可更換醫生。盧寵茂認爲家庭醫生等同家庭成員,了解病人病史,不應隨便轉換,並須建立互信關係:「特殊情況例如搬屋需要轉(醫生),係絕對容許……但譬如好似夫妻結咗婚、係應該建立長遠關係,就唔應該隨隨便便話離婚,當然有日需要離婚都可以,但就唔係經常會做嘅一樣嘢。」
與內地建雙向器官捐贈機制? 盧:考慮當地無病人合適情況下或分享
月中4個月大的女嬰芷希,因急性心衰竭亟需心臟移植,其後接受了內地幼童捐贈的心臟,為本地首宗來自內地的器官移植手術。盧寵茂強調芷希年幼,有體型相近的捐心者是非常罕有,感謝兩地參與人員的努力。
他接受新華社訪問時曾提到,盼藉此建立長效機制,將香港醫院納入「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那會否與內地建立器官捐贈機制?他表示現時仍有許多細節要商量,如器官是在當地無病人合適情況下分享,抑或有其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