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低碳想創坊研究員李育成
周三(2月22日),特區政府公布了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低碳想創坊認為政府沒有把握經濟復甦和轉型的契機,利用預算案推動香港達致碳中和,及推動零碳經濟和零碳產業。預算案內列出的氣候緩減措施仍是因循守舊,氣候適應近乎交白卷,而氣候預算亦欠透明,未有列出環境及生態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所有潛在氣候預算,未能讓公眾有效監督政府氣候工作的表現。
回顧特區政府於2021年公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承諾於2035年達致碳排放減半,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呼應全球控制1.5度的氣溫升幅,而政府亦在2021年公布施政報告,承諾在未來15-20年將投放約2,400億元,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縱觀財政預算案,在達致碳中和上香港實際肩負了雙重角色,一個是城市活動的減碳工作,另一個是作為區域和全球綠色金融集資地。顯然,特區政府將後者獨立成章闡述香港過去一年在綠色債券和碳市場發展的進展,矢言要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同時提出了五個發展方向,成立「綠色科技及金融發展委員會」,及於年底舉辦「國際綠色科技周」等等,我們都是樂觀其成。
綠色金融具發展前景 但需要加強管治
然而,比較其他鄰近城市如新加坡、東京和台北,香港似乎是朝向擴大集資市場和工具,目前香港綠債的發行量位列全球十大,在亞太地區只僅次於中國內地和新加坡。今年政府將繼續發行不少於150億元綠色零售債券,似乎在追趕亞太地區綠債的領導位置。至於其他城市則更為重視綠色金融是否真正達致減碳的方向。從台灣早前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及開始制訂碳稅,比香港早制訂碳稅的新加坡要增加碳稅,而日本則借鑒東京的強制Cap & Trade制度,開始在全國實施自願碳交易市場,三地都分別研究如何認真通過碳市場減碳。此外,日本更研究立法規管ESG投資者的漂綠行為。可以見到,香港在綠色金融管治的領域上仍須急起直追。
而在城市活動的減碳工作,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卻未有推出新措施,而只是繼承一直正在進行的工作。零散的減碳行動,難以展示香港是否在達致碳中和的路上。唯一的亮點是政府承諾設立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終於在今年一月成立,現任特首李家超於上一份施政報告提及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也即將成立,公眾對兩者未來領導氣候工作都有所期待。其餘的措施只是包括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加碼至四億元,繼續推動新能源運輸,擴大廚餘收集試驗計畫等,現有的措施如推廣建築物能源效益和節能,能源審核及碳審計等措施只是因循地繼續,而至於減碳最關鍵的措施,即促進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的發展卻沒有提及,更遑論參考本會於過去三年都發表的《巴黎氣候監察香港氣候行動報告》的建議,參考鄰近亞洲城市的做法,例如提高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進行城市建築能耗Cap and Trade計劃,及強制所有建築物進行能源審核及碳審計,安裝可再生能源設施等做法。
城市氣候行動因循守舊 未見追趕碳中和的決心
相比起上述氣候變化減緩措施,去年預算案還提及過唯一的適應基建項目,即改善低窪地區抵禦能力,今年卻拿不出新措施去應對。翻查相關部門如土木工程拓展署等預算,也找不到任何新措施。換言之,在基建項目方面,政府各部門仍只是因循一直進行的適應措施,未有因應潛在擴大的極端天氣影響而加強。這個相比起同屬沿海城市的新加坡,今年續加大預算應付海水水位上升,漸行漸遠。
至於社區的氣候適應和復原能力,本會去年發表的香港公義轉型報告,提出政府必須加強社區尤其是弱勢社群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翻查今年預算案網領,以至勞工及福利局、勞工處、社會福利署以及民政事務總署的預算,只有勞工處提及要根據香港暑熱指數制訂指引, 要求僱主按照訂明的準則採取預防措施,其餘部門並沒有提及。此外,保安局的預算也對於可能出現的氣候災難也沒有任何撥款準備。相對於普通市民,預算案提出將會探索交易市場在惡劣天氣下繼續運作的安排,似乎比較重視投資者的氣候適應能力。
香港氣候預算欠透明 亦未有視氣候變化為轉型契機
此外,今年預算案列出有關氣候的撥款,到底還有多少應該屬於而未有置於2,400億元之內,例如社區的氣候適應和復原能力,相關支出很大可能隱藏於政府各部門的支出內。事實上,預算案除了環境及生態局有單列一項氣候變化的預算,極其量只是該局及旗下相關部門工作範圍內的預算,而未有像其東京和首爾將所有氣候相關預算單獨列出,難以讓公眾監督和衡量政府氣候工作的表現。
最後要指出的是,今年財政預算案強調經濟復甦,可是仍是沿用舊日刺激經濟思維,從強調今年要舉辦多項「大型盛事」,強調香港要成為八大「中心」,包括「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繼續著墨於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計畫,連推動綠色科技也變成其中一項「盛事」,卻未有如世界各地將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視為經濟復甦和轉型的契機,推動零碳經濟和零碳產業,不知道財政司司長剛於一月中出席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在場大談氣候危機,高舉綠色經濟的政府和商界領袖交流過什麼經驗?
正如前文提及,2023年是邁向2030年碳排放減半,2050年碳中和的關鍵一年。我們已不再只是談承諾,也要加快落實巴黎氣候協議的計劃。政府必須把握僅餘的時機,加快並加強對氣候減緩和適應的財務投入,香港才有機會達致2050年前碳中和。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