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施政大學習】過去一年政府「內」訪 究竟學咗乜返香港?

【施政大學習】過去一年政府「內」訪 究竟學咗乜返香港?

公務員事務局圖片

觀乎三司十五局所有部門,幾乎在過去一年均有內訪考察的活動,甚至連立法會不同事務委員會,乃至城規會,均有不少就自身職務相關的範疇北上取經。外訪、「內訪」均是平常事,增進不同地區之間的官方聯繫和交流,以其他城市經驗作參照學習,始終在回應自身應如何發展的問題上能帶來裨益,但自新一屆政府起,香港司局署級官員卻有蜂擁側重「內訪」實地考察之勢,訪問性質亦與以往大不同。

官員及議員到訪內地情況(2013-14/2018-19/2023-24):香港內訪實地考察行程整合

內訪實地考察學習次數飆升2倍

研究員翻閱過去一年(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的政府新聞公報 ,若撇除僅禮節性訪問、出席論壇會議及純粹交流等造訪,政府部門與立法機關到內地各處,進行具體實地考察和參觀的「內訪」次數,總共有 82 次,即平均每4日半便有一團出發到內地實地考察參訪。若以前兩屆政府同期作比較,亦分別只有28次(第五屆)和31次(第四屆),即今屆次數較往屆急升逾兩倍,而同一時間,外訪次數卻無如此的上升趨勢。

459296063_933445582153881_2951658693149784011_n

由「了解國情」變成「全面學習」

且綜觀過往參訪行程與目的,大部分亦僅是純觀光式地「了解國情」,旨於雙方互相認識交流,參訪當地景點了解當地文化,甚少有明確意圖將內地模式引進。反觀過去一年的內訪考察,不少訪問性質亦明顯有異,更傾向於單向地從目標城市的做法中學習。

如新聞稿的用詞上過往內地的經驗僅是作「交流」和「了解」,現時卻多出現了「引進」、「借鏡」、「借鑒」等字眼。而新聞稿的篇幅與行程目的,亦普遍較往屆更長更仔細,反映當局對不同考察出行的重視,尤其是在城市建設的面向,不少都看出其意圖移用內地經驗,而透過分析考察的內容,或許能看出香港未來在居家出行將如何融合內地模式。

無處不參考內地經驗?

針對城市發展範疇,不難看到香港現時正在各方面展開大學習的過程,諸如房屋設計、樓宇建造、交通配套、社區治理、區域規劃,幾乎均有相關部門和權力機關北上借鏡,例如:

北上深圳學習提升居民幸福感?

房屋局近日推出「幸福設計指引」,作為日後新建公營房屋和現有屋邨翻新的參考和設計依據【註1】,在相關議題上,勞福局長孫玉菡曾於1月到訪上海的徐匯區馨逸公寓,參觀當地的保障性租賃住房,而房屋局長何永賢亦於5月到訪杭州,參觀當地不同項目,了解當地保障性租賃住房、智慧物業管理及宜居住宅設計的發展。

在7月,何永賢更連同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考察深圳兩個公共租賃房項目,光僑雅苑及鳳凰英薈城,了解其「促進跨代和社區共融的公共設施」與「一系列智慧物業管理科技如智能監控系統及智慧路燈等」,有隨團議員甚至表示,該次參觀可作為本港推動「幸福屋邨」的參考,有助思考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註2】。然而,兩地社會民情有別,何謂幸福感亦是主觀感受,亦很受當地文化影響,若將其他城市的標準套用於香港理解,則容易在實踐上張冠李戴,誤解本地居民的真實所需。

珠海、北京、惠州多地了解「組裝合成」

2022年的施政報告便明言在建屋方面,要使用「組裝合成」提速,建議房委會在第一個五年期於合適項目上採用,甚至在第二個五年期,不少於一半項目採用「組裝合成」 【註3】。針對如何採用,過去一年政府亦屢次到訪內地不同城市參考。如何永賢去年9月曾到珠海到訪中海海創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參觀,了解其如何透過組裝合成法更快捷有效地完成屋宇裝備安裝。又於今年5月到訪北京考察其首個以混凝土MiC興建的北京樺8重建項目。

除何永賢外,發展局長甯漢豪,甚至連保安局長鄧炳強,亦曾分別到訪惠州考察當地兩個分別由內地企業和香港建造商開設的「組裝合成」組件生產基地,以及珠海參觀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關「組裝合成建築法」和機電裝備合成法的技術。「組裝合成」在今天雖然並非新事物,亦非內地獨有,但現屆政府對於內地相關產業發展的興趣,似乎卻與日俱增。當絕大多數的組裝合成廠房都落於內地,全面普及化會否令香港建築業界雪上加霜,當中較高的運輸成本問題又應如何舒緩,亦值得政府細究。

交通基建、道路政策亦望與內地睇齊?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參考「雲巴」、「智軌」等內地交通工具,於東九龍、啟德和洪水橋三地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註4】。當中「雲巴」是內地製造商比亞迪自行研發的交通系統,商經局長丘應樺與城規會分別於去年12月,各自到訪比亞迪公司,了解該公司在軌道交通的應用與發展,並親身體驗「雲巴」的運作。去年11月,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葉文娟亦率領政治委任官員國家事務研修及考察團到訪南京,參觀了有關智能軌道快運系统的項目。

除卻上述交通基建,交通政策上,政府亦似乎正積極參詳內地城市的不同做法。如運流局長林世雄則針對無人駕駛列車,分別在12月與9月到訪杭州與廣州,親身體驗杭州市首架於開放道路進行測試的無人駕駛汽車,以及在廣州參觀兩間自動駕駛車輛企業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聽取自動駕駛車輛商業化的最新情況和挑戰,並就在香港如何加快推動和應用自動駕駛車輛交換意見。未來或許在交通基建,以及交通政策的標準上,亦會與內地「並駕齊驅」。

管理街道社區需參考「楓橋經驗」

不同地方街區與社區管理,亦是過去一年政府上訪的學習主題。環境局長謝展寰於8月連同立法會食環事務委員會前赴南京,參觀當地著名美食街紅廟街區,了解其街區一體化的治理模式,用以保持街區的秩序井然和潔淨衞生。隨團議員揚言希望香港能借鏡此經驗,改善存在已久的環境衞生及街道管理問題。

針對社區治理,民青局長麥美娟亦於6月考察成都的簡陽市簡城街道金水街社區,了解其社區設施「依江金水社區生活空間」,如何促進社區聯繫和參與。而她亦於4月帶領近廿位民政事務專員,到訪浙江的諸暨市了解「楓橋經驗」如何向城市社區拓展延伸,包括統籌不同社會組織共同治理社區。這是否意味政府有意在不同小社區進行治理上的改革,仍是未知之數。

香港未來會否「片地開花」?

在北部都會區,政府稱擬引入在中國內地流行的「片區模式」【註5】,發展局長甯漢豪於3月到訪羅湖和坪山區,立法會北都發展小組委員會亦於5月組團考察大沖片區及桂山區,俱為了解當地片區開發的經驗,並明言是作為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參考,近期甚至提到可能在「南大嶼」生態康樂項目上,亦會以片區方式發展【註6】。

而政府最躍躍欲試的,似乎是將「片區模式」引用至不同產業園區之上,首推的便是新田科技城。回顧過去一年內訪過產業園區的次數有至少7次,上訪部門包括發展局、房屋局、文體旅局及教育局等,實地考察的目的地包括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珠海富山工業城園區、河套深圳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成都文創產業區「東郊記憶」及鰜魚洲文化創意園區等,當中除卻科技園區,亦包含工業和文創園區,香港未來是否也會「片地開花」?

內地概念密密學 學到幾多失敗經驗引以為戒?

過去政府透過外訪或「內訪」學習和參考,亦是慣常做法,但如此側重於參訪內地城市,卻是史無前例地多。一個有國際視野的城市,不會僅僅集中參考某地的經驗,例如紐約官員不會僅頻頻到訪歐洲城市「學習」,或也會借鏡其他新興經濟體,西方發達城市也好,內地城市也好,要參訪他地,是否應該全面地參考各地優勢,而非只傾向於學習一地之方略?

事實上,除了政府汲汲上訪學習國家最新「發展脈搏」,近年立法會的議程上,亦充斥著不少北來的新概念,諸如推動「低空經濟」、發展「數字教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等,均是原創於內地的政策字眼,而議會的討論亦多數純粹搬字過紙。此外,如此「密集式」的學習模式和單一的學習對象又會否導致「學習疲勞」和產生政策盲點,亦值得政府與公眾深思。

社會日漸融入新常態,公眾或亦不時能在媒體報導中,聽到各種各樣引進內地做法的倡議。在需要全面北上學習的政治氣氛下,會否出現忽略本地政策脈絡下直接挪用內地概念影響政策制定過程的情況,似乎亦需要時間來判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不同中國城市仍有不同成功個案值得香港借鑑,但其失敗「撞板」的經驗往往更值得引而為戒,方能導向真正有意義的交流,但政府官員對成功失敗兩方面有深刻的認知,在具體實踐與言論上,似乎尚未可見。

【註1】香港房屋委員會:共築幸福
【註2】東網:當局參觀深圳公共住宅項目 議員稱可作「幸福屋邨」參考
【註3】2022施政報告 — 房屋:提量、提速、提效、提質
【註4】2023施政報告 — 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
【註5】獨媒:甯漢豪:參考內地「片區模式」發展北都 深圳南山由開發商孭拆遷補償
【註6】香港電台:甯漢豪稱於北部都會區物色土地以片區發展 研究平整土地同時批地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