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施政報告》房屋政策令人失望

《施政報告》房屋政策令人失望

我對《施政報告》的評價與G19成員差不多,傾向正面,但不代表有讚無彈,且讓我分享一下這份《施政報告》未臻完善之處。

坦白說,我對房屋政策部分比較失望。未來10年,香港政府會興建30.8萬套公營房屋,當中70%為公屋,30%資助出售房屋。在此之前,我曾向政府建議調整現有比例,把7:3調整至5:5——因為我認為,香港不缺公屋,缺的是公屋之上的房屋台階,缺的是可讓人往上流動的機會。

不過,政府依然集中資源建公屋,以此解決劏房問題,我認為是「落錯藥」。

數字說明資助出售房屋更重要

看看這些數字:

第一,公屋輪候冊上「水分」很多,「非長者一人申請者」佔40%,平均年齡36歲,四成擁有專上、大專或以上學歷,他們當中42%有意購買居屋或其他資助出售房屋。如他們的置業需求得到滿足,公屋輪候冊即可大幅縮減。

第二,政府希望透過興建公屋消滅劏房,但超過一半的劏房戶,並沒有資格輪候公屋,當中最大組別是夾心階層。11萬劏房戶中,超過34.2%即3.6萬戶,收入超過2萬元,興建公屋根本無助他們上樓。

第三,82萬個公屋單位中,22%公屋居民希望購買「綠置居」或居屋,按比例推算有18萬戶。假如這18萬戶公屋居民如願置業,騰出來的公屋,已可大致消化現有的23萬宗公屋申請。換言之,我們不必大量興建新的公屋單位。

另外,今年樓價跌、利息升,居屋銷情一般,超額認購僅18倍,創了復售居屋後的新低;但這同時意味著,18個申請者,仍只得一個買到居屋。而當我們翻查過往10年的數據,有關情況更見誇張:居屋「白表」平均超額認購逾50倍,有兩年更超過100倍,不少居民排隊多年都抽不到居屋。當中,未能中籤的「白表」申請者,有67%是重複購買、重複申請的,年復年排隊,還是置業無望。

再談談首置盤,今年首置盤「煥然懿居第三座」,超額認購13倍,當中超過六成申請者,曾申請各種資助出售房屋,但不成功。過去十多年,香港自置居所的比例一直下跌,跌到今天大約51%,是全亞洲發達經濟體中最低。相比新加坡超過90%、台灣85%、北京上海80%,日本、南韓60%,香港只得51%。香港的年輕人,35歲以下自置居所比率,1997年是22.1%,到了2019年只有7.6%。

年輕人為何對社會失望?這就是原因。

既上樓無望,如果不買樓,租樓又可不可以?年輕人可負擔的租盤,嚴重供不應求。他們住哪裡?住在劏房。

所以我認為,政府期望興建公屋來解決劏房問題,是「落錯藥」!希望香港政府盡快調整資源分配,分撥更多資源來興建公屋之上的房屋階梯,讓年輕人有往上流動的機會!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