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非共和國,由於道路狀況欠佳,部分偏遠村落難以抵達。即使是65公里路程,也要救援四驅車行駛3小時多才可到達。
戰火頻仍,天災與疫症未曾止息,惟不少急需援助的民眾居於偏遠地區,惡劣的路況無疑令救援工作更為困難。不過,無國界醫生多年來得以在世界各地展開救援工作,除了有賴一眾前線醫護及後勤救援人員外,救援四驅車亦功不可沒。四驅車不但能克服各種地形和路況,運送救援物資和人員到達目的地;車上配備不同的醫療器材和設備,有需要時可變成流動診所;更可把四驅車變成救護車,將傷病者及時送到附近醫院接受治療,是組織救援工作的「最佳拍檔」。
四驅車助突破救援工作難關
無國界醫生由1980年代開始,採用堅固且容量大的救援四驅車進行不同的救援行動。救援四驅車以柴油驅動,馬力充足,能四輪獨立運行,而且配備外置通氣管,能避免對引擎造成損害,因此即使在極端環境下行駛,亦能突破路面限制,運送救援物資及人員深入災區。另外,四驅車的車身亦有貼有組織的標誌及「嚴禁攜帶武器」貼紙,強調組織中立和不偏不倚的宗旨,以確保救援工作和車上病人不受干擾。
2022年海地太子港持續發生衝突事件,時任海地醫療隊長馮德奧爾斯尼茨(Amadeus von der Oelsnitz)與團隊在當地提供醫療援助。他憶述在一次前往展開救援工作的途中,遇到武裝組織持槍截查。雖然最初感到非常緊張,幸好當武裝人員見到組織車上的標誌時便知道團隊的來意,更與他們微笑打招呼,經簡單的交涉後,便能順利通過路障繼續展開救援行動。無國界醫生多年累積的工作成果和一直堅守的宗旨,令這小小的標誌和貼紙在救援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武裝衝突頻生的海地,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四驅車停泊在醫院外,隨時候命。
車身寬敞設備齊可變成救護車
救援四驅車並不只擔當運輸角色,由於車內設有不同的醫療設備和儀器,例如擔架床、製氧機、脈搏血氧儀、心臟除顫器和抽痰機等,再配上寬敞的車身,只需要拉開帆布帳篷,四驅車便可成為流動診所。若遇上需要運送傷患的情況,四驅車亦可化身救護車,轉送傷病者到附近醫院接受救治。
救援人員趙卓邦於2014年以護士身分在巴基斯坦處理交通事故,當時有一名傷者意識下降,同時出現抽搐及大量吐血,需即時將他轉介至百公里外的醫院。但到醫院的路途遙遠,當時又沒有吻合的血液供傷者輸血。幸好,幾經波折後血包成功送到,為傷者輸血的同時,隨即把他送上救援四驅車,最後傷者亦安全抵達醫院,沒有生命危險。
展覽回顧過去30年在港工作成果
無國界醫生於1994年在港成立,至今已走過近三分一世紀,組織將於11月8日起一連8天,在中環街市舉辦《救援在前·30年》展覽,與市民分享30年來的救援足跡。展覽除了展出重新還原的前線救援四驅車之外,亦會展示救援行動中曾使用的醫療和救災物資,例如伊波拉疫情爆發時醫護身穿的個人防護裝備、基本藥物和藥箱等。此外,市民更可以操控遙控四驅車,體驗駕駛救援四驅車穿梭在崎嶇山路的感覺,了解到救援人員工作時面對的挑戰。
無國界醫生在中環街市舉辦《救援在前.30年》展覽,與市民分享30年來的救援足跡。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