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逾百年歷史的中環威靈頓街地下公廁,為現存最古老的公廁,有望躋身歷史建築之列。古物古蹟辦事處提交文件,倡列其為二級歷史建築,指雖然公廁屢度翻新,惟拱頂天花設計猶存,具原真性。古物諮詢委員會在無人反對下,通過列其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擬議評級,有委員稱公廁可反映香港早期發展衞生欠佳的情況。
現存最古老、至今仍開放的地下公廁
古物古蹟辦事處最新建議,擬將威靈頓街公廁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公廁建於1913年,位於中環威靈頓街及皇后大道中交界轉角處,故有「三角公廁」之稱。古蹟辦昨(8日)在古諮會上簡介指,19世紀末公廁仍未普及,社會衞生情況惡劣,1894年爆發鼠疫;時任政府其後訂立《公廁條例》,訂明公廁的規格及釐清發牌權等。
政府隨後於1901至1942間共建14間公廁,威靈頓街公廁原擬在地面興建,惟遭附近業主反對而改建地下。廁所以長方形設計,內設廁格、尿廁及一間小房間,並以樓梯和長通道連接地面。威靈頓街公廁是現存最古老的公廁,亦是除麥當奴道公廁外,唯一仍在運作的公廁。該處只設男廁,古蹟辦館長(歷史建築)盧傳倩表示,反映了當時男性人口較多、男性外出工作等歷史背景。
古蹟辦指,公廁先後多次翻新改建,如於1965年將通道延長,並將入口由威靈頓街口改至皇后大道中現址;1975年因安全理由,以混凝土封閉五個玻璃天井。至2002年再有大翻新,樓梯入口不鏽鋼圍欄、廁所階磚及廁具亦全換新。
盧傳倩表示,公廁仍具原真性,拱頂天花設計未曾受工程影響,昔日安裝玻璃天井的位置至令猶存;加上鄰近中環街市、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72號等歷史建築,具組合價值,印證着四環社區發展。
委員全支持建議 倡入口處設展板介紹歷史
古諮會委員普遍支持建議,古諮會委員、香港大學地理系客席教授李志苗指,公廁與去年獲列二級建築的西營盤第二街公共浴室相類,可反映香港早期發展衞生欠佳的情況。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稱,儘管公廁原真性「打折扣」,但「二級絕對係justified(合理)。」
委員史秀美亦同意評為二級,但公廁僅供男性使用,認為女性「好蝕底」:「行過都唔知係公廁。」她建議當局日後在入口處設展板或QR碼,讓市民認識歷史。
古諮會委員、珠海學院建築系系主任朱海山質疑公廁仍有運作的需要,認為市民傾向到附近商場如廁,建議公廁可翻新至當初模樣,並開放予公眾參觀。委員楊詠珊不敢苟同,稱公廁現時仍有不少市民使用,「仲有佢嘅function(功能)」;建築師葉頌文亦不同意,指有關工程或進一步破壞原貌。
最後,在未有委員反對下,古諮會主席蘇彰德宣布通過列威靈頓街公廁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擬議評級。
如威靈頓街公廁成功升格,將成第二個獲歷史評級的公廁。首間為位於鴨巴甸街及士丹頓街交界、上環PMQ元創方側的地下公廁,於2011年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該公廁設男女廁,惟現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