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馬場將於周日(5月23日)上演2020/21年度香港馬季最後一項國際一級賽——渣打冠軍暨遮打盃。八匹列陣的賽駒中,卻沒有一匹具備真正國際一級賽的實力。去季香港馬王「時時精綵」一如筆者數個月前所料,在上月的女皇盃賽事中面對外隊賽駒毫無招架之力。然而,由於其主要對手「添滿意」因右前腿不良於行缺席賽事,加上同場其他賽駒的牌面級數更具疑問,所以「時時精綵」仍被寄望有力連續三屆染指這項大賽的錦標(註一)。
蜀中無大將 冠軍暨遮打盃賽重要性大不如前
不過,雖然「時時精綵」在牌面上仍稍為佔優,但牠在今屆的香港瓶和女皇盃與外國賽駒較量均以三個馬位落敗。此外,牠在今季出戰六仗仍未重敲勝門,足證此駒已逐步踏入競賽生涯的黃昏階段。因此,即使屆時該駒能夠第三度勝出冠軍暨遮打盃,亦難以掩蓋香港長途賽事水準進一步下滑的事實。
其實,冠軍暨遮打盃賽事水準積弱,非一朝一夕之事。誠然,這項大賽的賽果曾是定奪香港馬王的其中一項最重要指標。除了「時時精綵」外,「永勝」、「奪錦」、「祿怡」、「同德」、「翠河」、「有性格」、「百勝威」、「原居民」、「奔騰」、「爪皇凌雨」、「爆冷」和「明月千里」均是曾勝出冠軍暨遮打盃的歷屆香港馬王。不過,當中能代表香港勝出海外長途大賽的賽駒僅有「爪皇凌雨」一匹。尤有甚者,2010至2016年連續七屆這項盃賽的冠軍均未能躋身成為歷屆的香港馬王賽駒。此外,儘管「明月千里」於2017年同時勝出香港金盃和這項大賽、「巴基之星」於2018年同時勝出女皇盃和這項大賽,以及「時時精綵」於2019年同時勝出香港瓶和這項大賽,但那三匹賽駒均未能蟬聯同季的香港馬王寶座。由此可見,近年冠軍暨遮打盃的含金量已每況愈下(註二)。
近十年香港馬王遠征佳作廖廖可數
更值關注的是,與其他世界級賽馬國家或地區相比,近年香港頂級賽駒的水準也面臨倒退之虞。無可否認,自2011年起,香港馬圈不僅出現了「雄心威龍」、「威爾頓」和「明月千里」三匹同季勝出香港打吡大賽和女皇盃的香港馬王,亦有四匹香港馬王「步步友」、「佳龍駒」、「美麗傳承」和「金鎗六十」先後稱霸香港的一哩大賽;其中「佳龍駒」和「金鎗六十」更是四歲系列賽的三冠王。然而,牠們的競賽成就均僅集中在本土的大賽。在歷屆香港馬王中,對上一次代表香港遠征勝出海外國際一級賽的已數至七年前(2013年)的「軍事出擊」,但「軍事出擊」所勝出的海外賽事,只是水準較香港還較遜一籌的新航國際盃。放眼於在歐美、日本和澳洲的馬圈,馬王寶座長期由缺乏遠征成就的賽駒蟬聯實屬匪夷所思的事。甚至乎,香港廿一世紀初也曾有「精英大師」、「牛精福星」和「爪皇凌雨」幾匹馬王勝出海外更具認受性的大賽,近年的香港馬王卻全部淪為沙田馬場的「地頭蟲」。
遠征本乏誘因 疫情下練馬師馬主全盤打消出征念頭
筆者過往曾數度分析香港賽駒遠征大多乏善足陳的主因,現再簡單歸納如下:
一、近年香港級際賽的獎金已見豐厚,愈來愈多練馬師和馬主安於把賽駒留在香港作賽;
二、安排賽駒遠征須面對較大的風險,例如賽駒水土不服、須面對實力更強橫的對手而未竟全功等。實證上,即使香港賽駒遠征奪魁而回,牠們往往也耗費大量體力而無法趕及以最佳狀態回師香港角逐緊接下來的國際賽。若然顧此不成又失彼,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馬會對香港賽駒出征的支援不及從前。現時馬主安排賽駒遠征未必能獲得馬會補貼馬匹運費和隨行團隊的海外開支,勝出海外大賽後又不會獲得馬會的額外獎金;
四、香港絕大部分賽駒均是閹馬。即使牠們勝出海外的大賽,也無法增加配種價值。
在這些因素影響下,近年被安排遠征出賽的香港賽駒大多是在本港級際賽難有出頭天或沒有足夠適合路程角逐的「失意軍人」,但牠們本身的競賽能力並無足夠的證明,遑論在精英雲集的賽事中大發神威。
世紀疫情肆虐全球已接近年半,駐港的練馬師和香港賽駒的馬主大多以此作為對外宣布打消遠征念頭的理由。然而,疫情問題實不足以成為香港賽馬水準下滑的「遮羞布」;歐洲和杜拜主辦的大賽仍由歐美和日本賽駒同場列陣競逐,唯獨不見香港賽駒的身影。這或許就是目前香港賽馬與世界其他頂級賽馬國家或地區的實力差距。
今屆四歲系列賽水準參差 往後青黃不接問題或更嚴重
況且,觀乎今個賽季,除了「金鎗六十」外,其餘所有留港角逐國際一級賽的香港賽駒也不具備真正國際一級賽的實力,由外國賽駒勝出香港瓶、香港短途錦標、香港盃和女皇盃便可見一斑。更甚的是,以往香港四歲系列賽是香港頂級良駒的搖籃,但應屆香港打吡大賽前三名「達心星」、「將王」和「勇戰神駒」及香港經典一哩賽前三名「勁搏」、「幸運快車」和「飛輪閃耀」悉數沒有在女皇盃和冠軍一哩賽中上陣,可見幕後對旗下賽駒的級數沒有足夠的信心。若然今年的四歲賽駒在下季沒有顯著的進步,香港中長距離賽駒青黃不接的問題將更為嚴重。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本身並無育馬產業,只能單靠入口賽駒維持「馬照跑」。雖然西方列強暫沒跡象把制裁中國的範圍擴大至禁止把賽駒售賣往香港(畢竟涉及很龐大的盈利),但中國也不能以類似禁止澳洲龍蝦進口的報復措施擴展至禁止外國馬匹入口的範疇,否則只會拖垮香港賽馬的發展。
此外,受疫情影響,駐港練馬師和香港馬主難以像以往般頻繁地親身飛往海外選購馬匹。很多時候,他們只能遙距地接收馬販的推介資料和瀏覽馬匹的資料、試跑和競賽片段。如此一來,他們購入高價「水貨」的機會便會增加,正如球會未有親身考察目標球員的表現便作出收購決定那樣(今年四歲系列賽中,幾匹購入價近千萬,甚至過千萬的賽駒的表現便是顯例)。還有,部分馬主的經濟條件受疫情重挫而變得風光不再,遑論繼續斥資收購良駒。疫情肆虐對香港賽馬未來數年發展的真正影響,或許現在才開始浮現出來。
至於本月14日香港賽馬會與廣州市政府簽署推動大灣區馬產業發展的框架合作協議的影響評估,往後再談。
註釋:
註一:「翠河」是歷史上勝出這項大賽次數最多的賽駒。牠在1991-1994年連續四屆勝出這項大賽。自馬會把賽事改為2400米途程後,「爆冷」是迄今勝出項大賽次數最多的賽駒。牠分別於2006、2007和2009年蟬聯這項錦標。
註二:穩奪今屆香港馬王的「金鎗六十」被幕後安排放棄角逐這項大賽。筆者在這件事上與《南華早報》評馬人Tom Biddington的看法相同。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