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場上的哲學思考,或可簡稱足哲。
看過面書上不少評論,有一點似乎無人提及。可能是軍情機密啩,係乜?就是英格蘭揀12碼人選的決策機制。到底一支在世盃入到四強、歐國盃打到入決賽的大軍,係咪由修夫基一言堂,好似選美評判咁由高而下,憑自己眼光做決定呢?呢個係事實問題,知道這機制,我們才有足夠把握去論斷責任怎分配。言下之意,我不認同單單追究修夫基作為最高統帥之政治責任,便圓滿解釋了英格蘭功虧一簣的所有原因(利申:我傾向捧意大利),即使修夫基聲稱有鑊由佢背,即使這種由首領一力承擔的責任分配方式,合乎一般人對一個團隊的簡單、線性因果關係的想像。
假如呢個決策機制,是教練團綜合各項數據分析報告所得出的結果,再有修夫基拍板,修夫基作為首領要負上很大部分責任,這個不需反對,但過程中會否出現一個情況呢?就是他除了看數據,睇表現和能力,更諮詢埋球員的意願呢?
假如有,而球員又表現得極不願意操刀的話,修夫基應該以其意願為主要考慮因素否?即一個有能力但欠信心的射手信不信得過?我無答案。但堅尼鬧爆史達寧和基亞利殊,我係覺得要從呢個決策機制切入去思考的。如果有大賽經驗的敢拍心口,沙加會爭贏射尾門嗎?最有可能的情況,應該係用減法,即扣除晒排在沙加前面的較有經驗或能力的劊子手,才輪到個新仔上刑場吧。如果是這樣,有資格但堅持放棄操刀者也要負一定程度的責任,而且日後評價這球員亦該記下曾在重要關頭退縮呢筆。
漏了一點:除非修夫基是冷酷專權的人,否則他經歷過25年前射失尾門之痛,對揾誰去操刀,沒理由處理得比大多數無此經驗者想像中輕率。
題為編輯所擬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