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地
早前去了台灣一趟。見到大學校園內有一個移工羽毛球比賽舉行。對整體移工的生活質素來說,或者只是微不足道。但我沒有印象見過香港的專上院校有進行過外勞/外傭的運動比賽。
Chris Hoy
這幾個星期的一則大新聞,是英國著名單手選手Chris Hoy證實自己是癌症末期。這則消息,很容易令人產生某種聯想。但由於要對病人顯得尊重(又或者其它原因),主流傳媒是幾乎不可能用某種角度去就此事提問的。
我也沒有任何憑證和根據可以咬定Chris Hoy的健康問題與他昔日為了提升表現而作出的努力和犠牲有關。但如果那些平時正義凜然的傳媒在這個議題上選擇迴避,是否有可能會間接令更多人成為受害者?而我所謂的「受害者」,主要是指那些贏了獎項和名譽,但賠上了健康的運動員。
事實上,像西方一些傳媒喜歡用「cheaters」來貶斥使用禁藥的運動員,我覺得不太恰當。
Dominic Thiem
要追求卓越的成就,犧牲在所難免。問題是,犧牲多少才是合理?做決定前對與要付的代價有多少把握。因為長期傷患而提早退役的Dominic Thiem日前在衛報的訪問中就說:「我覺得我們進行這種運動的方法是不健康的。到某一個階段,身體的一個或多個部位會受不住……你可見到每名球手……沒有球員在他們的生涯中是不受傷的。這就是職業運動的邏輯。」
盛事
「美國盃」帆船賽由紐西蘭隊成功衛冕,更是三連霸。上屆紐西蘭隊主場蟬聯後,很快就確認不會留在紐西蘭來第二次衛冕戰。作為錦標持有人,紐西蘭隊有權決定比賽地點。全世界應該只有紐西蘭一國當這項帆船賽是國家榮辱的體現。但紐西蘭隊認無法在當地爭得足夠的投資,所以就到巴塞隆拿迎接挑戰。
理論上,紐西蘭官方可以滿足紐西隊的要求。但現實上總不能被對方「㩒住搶」。
反過來看看似乎高度熱衷於盛事的香港輿論,逐漸由往日幾乎任何事都是個人的問題,變成了任何事都是政府的責任。
諷刺的是,之前有上千人在巴塞隆拿示威,抗議這項帆船賽在當地舉行。他們的指控包括:破壞環境、推高租金、公共空間的私有化、公帑資助不透明。
看台上
之前看了中乙深圳青年人今季最後一場主場賽事。坐在我前面的,剛好是幾位沒有進任比賽日名單的主隊球員。相對賽場上的戰況,看他們的反應更有趣。有人像球迷一樣投入;有人拿著手機關注著升班對手的賽況;也有人整場賽事不顯露任何情緒,就算隊友入球或者是射中柱,都是靜靜地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