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這一屆賽事未閉幕,已令港人興奮萬分,多位香港運動員都於未取過獎牌的奧運項目創出佳績,張家朗於花劍比賽勇奪金牌、何詩蓓又於200米、100米自由泳連奪兩面銀牌。數年前豪言「攞牌包做業主」的體院主席林大輝,在張家朗奪冠後雀躍不已,並希望港隊佳績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全職運動員,但在目前本港體育政策下,這目標恐怕殊不容易。
港隊獲得佳績並不能掩蓋香港體育發展政策的隱疾,包括資源調撥不當、個別體育總會被揭管理不善、選拔欠透明。去年《審計報告》批評港協暨奧委會在採購、管理、財務、運動員選拔都出現問題,包括當中22個委員會中,有11個未曾開會;而選拔運動員方面亦欠透明度,兩名運動員不符合遴選準則卻獲選,相反100米蛙泳最快選手卻落選。
說遠一點,2009年港隊足球代表隊在東亞運動會取得金牌後,港府推出「鳳凰計劃」增加投放資源於足球運動,但最大成就只是興建了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足總卻未能在增加資源後革新香港足運,未能有效改善賽制、吸引贊助,結果港超聯賽可觀性、入場人次每況愈下,參賽球隊愈來愈少,更遑論提升球員收入,如何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為職業球員?
港府目前對體育運動實行「精英資助」模式,由體院提供培訓平台及配套,但運動項目能否符合資助要求,要視乎每兩年一檢時,該項目於海外賽事的戰績。若屆時戰績不佳,有機會被剔除資助,導致個別體育總會管理層、教練,都受到不少壓力,要催谷運動員獲佳績,比賽頻密下易出現傷患,且難有足夠時間復原。例如創出「踏板前空翻一百八十度轉體上木」動作的前香港體操奧運代表黃曉盈、前香港空手道運動員李偉志、港隊單車手郭灝霆,都因嚴重傷患而被迫提早退役。
現時一些較冷門而未有成績的運動,例如本港棍網球隊,就未能獲政府「一分一毫」, 業餘隊員更要親自推廣、找贊助。其實對於其他未有成績的運動項目,是否也應提供一定的穩定支援,使運動發展能更多元人化、普及化?
港協暨奧委員副會長霍啟剛於東京奧運前就表示,新加入奧運及亞運競賽項目的運動如滑板、攀岩、電競等,都是時下年輕人較感興趣的項目,認為從普及化的角度而言,應考慮提供更多資源讓他們發展。但事實上港協暨奧委會、體院等做過甚麼呢?這些冷門運動不但難以獲政府資助,連訓練場地、資源都要運動員自行爭取;若該項運動不是精英項目,即使於公開賽獲獎也不能向體院申請獎金。
港府對運動員的資助視乎成績,但即使獲取奧運這類世界賽獎牌的「精英甲」全職運動員,每只也只有約三萬元,若是「精英丙」級則只有約一萬元。有媒體就指出今屆奧運奪佳績的張家朗、何詩蓓,本身家庭經濟條件不俗,但其他全職運動員在獲取佳績前,就難維持穩定生活開支,當局應考慮例如為全職運動員安排可負擔的居所、生活津貼,才能讓他們全情投入訓練。
要令更多市民成為全職運動員,真正壯大本港體育發展,政府投放足夠資源固然十分重要,同時更要思考如何改善運動員待遇及整個運動生涯的規劃,包括退役後的生活保障,使更多有志當全職運動員的好手可以無後顧之憂,專心投入訓練,為港爭光,日後才有機會出現更多的張家朗及何詩蓓。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