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公社一週雜記(2024/8/6)

公社一週雜記(2024/8/6)

Carlos Yulo

菲律賓體操選手Carlos Yulo拿了兩面金牌。原來他之前曾經拿過日本奧委會的獎學金,得以長期在日本受訓。雖然他早前已回菲律賓定居,但日本的經驗肯定為他的成就有重要貢獻。

那麼,為何日本奧委會要為菲律賓培訓運動員呢?由於最後Carlos Yulo是為菲律賓拿金牌,所以歸化似乎不是相關計劃的目的。當然,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日本為了日X友好的舉動,實際是有私心的。在男足,J聯賽也有亞洲策略以引進東南亞球員。但如果這些計劃實是為相對資源較少的運動員帶來好處,縱然它未必反映無私心的國際主義精神,在這個時代也有正面意義。

競爭和友誼

在奧運熱潮發酵時,歐洲足協宣布就早前男足歐洲國家盃的球迷歧視性行為開出罰單。二十四支參賽球隊中,共有七個總會被罰,即是被罰的總會數目超過參賽總會的四分一。

競技運動就是對抗,就是競爭。以民族國家為主要基礎的國際運動項目,其邏輯就是鼓勵大家想像自己的國家和他國是競爭關係。或者,沒有這些歧視性行為,才更奇怪。

反過來奧運場合,經常見到代表不同地方的運動員似乎是真誠地建立不錯的關係以至是友誼,紛爭反而似是少數。大概跟這些精英運動員長期參與國際賽要跟不同國籍的人互動,不無關係。

一般觀眾透過傳媒的邏輯陷入國族競爭的羅網(衝突是流量,友誼是花絮),運動員或許因為其生活的環境,即使是身為國家民族的代表,也知道運動的元素不只於此。一個盛會,帶來的總有不同的認知。

語言一

週末到梅州五華一行,有緣目睹了茹子楠起左腳射入。

梅州客家主場坐落交通不太便利的客家區,球隊也以這個民系名命。球迷打氣時則以普通話為主,客家話元素很少,跟粵語區的球隊很不一樣。這是一種語言缺少流行文化承載的結果嗎?

廣州話流利的樊振東未有在受訪時說廣州話,或者也反映著語境的差異。首先,他本身是廣州出生長大的湖南人,所以粵語不是其母語。長期在國家隊(以往八一隊)生活,更應該沒有粵語語境。能在日常生活交談上用粵語是一回事,在傳媒前接受訪問能否應付自如,則是未必。所以我猜母語應是雷州話的全紅蟬也應該較難用粵語受訪。

語言二

上屆和今屆奧運都在香港遇到「以你為傲」這四個字。感覺總是怪怪的。很多年前讀到一個講法,指中文的「驕傲」是負面的,跟英文的Proud和pride的正面意義不一樣。換言之,將proud of you譯為「以你為傲」並不適當。當然,今天大家對「傲」的理解也可能往日不同。

但我還覺得「與有榮焉」較適合,而且似乎比較接近「戥人開心」,沒有「傲」那麼重的優越感。

語言不會一成不變,強勢文化的用詞和概念,會影響其化語言使用者的用詞甚至是思考。今天我們在一些比較正式的語境下用「遺憾」,就像是英語的regret。如果王生當時說「有啲唔抵」或者「少少可惜」,會不會好聽點?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