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街道變革回應政府《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的初步建議

街道變革回應政府《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的初步建議

街道變革回應政府《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的初步建議

街道變革望政府正視道路安全 確立人本運輸規劃政策

政府周五(15/12)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交代《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的九項初步策略建議。除了已公佈的有關推動自動駕駛車輛、智慧公路管理和「按需提供」公交模式等建議,政府是次提出五個新策略建議,當中包括:加強在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推動單車出行、在新發展區創造更有利於活躍和綠色出行的環境、培育活躍出行文化和構建香港成為「易行城市」等。

街道變革樂見政府提出推動單車出行和行人友善的新舉措,期待政府仔細研究並提供更多細節。然而,綜觀九項初步建議,仍然缺乏有關加強管理私家車需求和提升道路安全的新策略,我們對此表示失望。惟望政府在下一階段,妥善研究如何更進取地減少市民擁車和駕車的誘因,並且將達致「零死亡重傷」納入作為未來運輸策略定稿中的實質目標。

新發展區及新市鎮將擴展單車網絡 引入「綠色道路」設計

推動單車出行方面,政府將單車定位為短途旅程和首/尾程接駁工具,並提出擴展新發展區和現有新市鎮的單車網絡,提升網絡的連貫性及便捷性。政府會引入兩層單車徑網絡等級:單車主幹道將連接主要交通樞紐,並設置單車友善的過路處,毋需使用者下車;而地區單車徑將深入至區內各發展用地。政府亦稱將在新發展區引入不同類型的綠色道路設計,例如行人或活躍出行優先街道,或者綠色運輸及活躍出行走廊等,旨在實踐「15 分鐘生活圈」的規劃概念,讓市民可以透過步行或單車等健康出行模式獲取日常生活所需。

「易行城市」方面,政府亦將去年完成的《提升香港易行度策略》研究結果納入建議,將在新發展區和市區重建中採用新訂立的「行人規劃框架」,以引入更多以行人為優先的元素,並稱將在各區繼續推展步行環境改善措施。

需引入擠塞徵費和提升公共交通體驗 仍欠實質「零死亡重傷」目標

現時本港私家車過多造成道路擠塞,並經常波及路面公共交通的穩定性,但《研究》初步建議文件中卻沒有著墨;儘管政府周二公佈的《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提出將大幅增建幹道容量,卻勢必引起更多駕車需求,增加車流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政府務必在新建幹道實施擠塞徵費和其他公共交通優先措施,將部分道路容量劃分給巴士、小巴和商用車輛專用,減少市民在繁忙時間使用私家車的誘因。政府亦應透過以人為本且因地制宜的公共交通規劃、營運及設計方式,確立各公交模式的定位,提供多元選擇以提升乘客的體驗同使用誘因。

道路安全方面,文件中幾乎沒有提及任何新的實質舉措,令人擔憂。儘管香港的道路安全一向算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實際上仍與「路上零意外」的目標仍然相距甚遠,而致命或嚴重車禍宗數近年亦有輕微升幅。死亡或重傷的人一個根本都嫌多,當局實在無條件自滿,必須為提升道路安全訂下長遠目標和策略。街道變革認為政府應將「達致道路零死亡重傷」的目標,切實納入未來運輸策略定稿當中,並且著手提高街道環境的容錯性。

整體人口在未來十年將日益老化,單純以執法為基礎的方式根本難以遏止悲劇發生。解決之道,在於把人身的脆弱性和犯錯的可能性納入道路設計的考慮,例如在內街實施低限速區和提升貨車的視線安全設備標準。這才能確保未來運輸發展能惠及所有年齡層和群體,達致政府口中的「共融出行」。

欣悉推動單車出行和行人優先 惟盼盡早惠及已發展地區

街道與公路有本質上的分別,而街道則應該以人為本。在政府發展新策略性幹道的同時,我們希望政府以同等魄力推進人本街道的發展,改善城市宜居度和促進公眾健康。我們當然贊同政府提出改善單車網絡及行人優先的一系列建議,惟盼政府早日將有關舉措應用於市區和新市鎮現有環境,讓各區居民能夠盡早受惠。

政府應在新市鎮物色合適地點進行先導計劃及研究,盡早引入單車友善的道路設計(如單車專用綫、優先停車綫或優先燈號),並落實容許使用者直接騎車過路的安排。單車幹道的設計亦應直觀而便利,並且深入至區內各用地、配以充足而安全的停泊設施,才能真正鼓勵居民慣常以單車出行。

我們亦留意到政府提及將在新發展區引入以行人和單車優先的「綠色道路」新設計。期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細節之餘,我們亦期待政府捉緊是次策略研究的機會,對改變道路規劃模式作出深入反思和研究,確立更人性化的街道規劃設計方針。

為回應政府的《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和即將制定的策略藍圖,街道變革於上月初發表立場書,羅列我們對未來出行模式、街道設計、活躍出行,以致對運輸規劃及其業界之願景及建議。如欲了解更多,請查看以下連結:撮要簡報全文(中文版)全文(English)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