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的巴士站站牌經歷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變化,這種變化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傳統的巴士站站牌被重新設計,然而這種變化並未完全符合無障礙環境的要求,並引發了一些爭議。
昔日,城巴的巴士站站牌所使用的是瑞士 Zurich Std 系列無襯線字體。這種瑞士風格字體以其清晰、簡潔和客觀的特點而在全球公共交通系統中廣泛採用。Zurich Std 系列字體遵循網格結構規範,內部空間均勻分佈,英文字母的高度略高於數字,因此在不同的外部環境下具有良好的辨識度,非常適合戶外環境下顯示重要資訊。該字體的特點是在不同的時間、天氣和特殊環境條件下較容易辨識。
瑞士設計的公共交通標誌設計在全球公共交通領域中不時被採用,其中最著名的是瑞士鐵路時鐘,這款時鐘曾被九廣鐵路及後來的西鐵和馬鐵採用,乘客能夠在不同環境因素及遠距離清楚查看時間。惟近年港鐵接手管理九鐵後已全面淘汰該款時鐘。
公共交通圖像設計需要傳達的訊息分為兩種,第一是駕駛人員及操作人員辨識所需的,第二是乘客所需的資訊。最近,城巴公布新的站牌設計,顯而易見的是新站牌並無充分考慮以上兩種需要傳達的訊息。站牌上的字體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有適當的辨識度,在許多情況下,例如晚間,這種較幼、空間感不平均、沒有空間間距的字體,對視力不佳者(如散光)及視障人士造成額外的認知負擔及構成不便。
各國主要城市管理公共交通的部門一般會為巴士站作詳細的設計規範。在英國,相關職守落在地方運輸當局,在兩層制地區,這是上層縣議會的責任;在一層制或單一管理體制地區,由相關議會負責,跟昔日香港的結構是一樣的。倫敦交通局於1995年訂製的巴士站圖形標準(Bus Stop Graphics Standard)就為該領域提供了標誌性的典範。和瑞士鐵路時鐘一樣,該設計能經受時間考驗,歷久不衰,推出至今,世界各地仍在學習效仿。甚至獲得英國皇家美術委員會的認可。城巴於1993年接辦中巴部分巴士線時亦採用該種設計。
大家不難發現,倫敦巴士路綫雖多,但乘搭體驗不比鐵路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巴士站站牌在城市環境中易於辨識和辨認,使乘客能夠輕鬆地找到巴士站站點,並確定乘車的方向和目的地。在顯示上,站牌分成4個部分,由上而下分別是巴士站標誌、站名面板、方向面板及路線號碼區域,圖形上使用NCS顏色系統。路線號碼區域使用格子方式排列,從字形、字體重量、大小、邊距區域均有嚴謹規範。整體簡潔而有力,使得站牌資訊容易閱讀,減少了乘客的困擾。
香港的巴士服務早於90年代已開始推出無障礙服務,緣故可追溯至彭定康(Chris Patten)於1992年來港履行總督時,積極推行傷健共融政策。同期,瑞典等北歐國家陸續將無障礙出行列為基本人權。及至2000年代初,除了大嶼山受地形所限外,全港巴士服務大量低地台化。為全球巴士無障礙服務提供了一個良好典範。時至今日,世界各地階在不斷完善無障礙都市,讓傷健、聽障、視障人士、長者及其他有需要者提供友善的生活環境。瑞典、丹麥、德國等地方傷健人士的出行率已幾乎跟整體人民出行率無異。
相比於全球各國大城市,香港90至2000年代領先其他城市的傷健共融交通發展,於近十數年近乎處於停滯。當全世界的交通設計都以認知科學為基礎設計時,城巴特然將沿用多年的優良設計更改成違背無障礙環境的設計,理由竟然是重新定立品牌形象。在許多西方國家,私營公司是不能為了自身目的隨意更改公共交通標示設計,凌駕公眾利益。運輸署不但並未有如其他城市一樣為傷健、聽障、視障人士出行率製定目標,也沒有為巴士站圖形製定標準。甚至在沒有諮詢下就直接批准城巴新站牌這種反無障礙環境的設計。昔日香港之三層代議架構,循序漸進讓公眾參與公共事務,不僅能讓公眾參與公共事務,更能由不同層面進行介入,使其關注並影響所處社區環境,締造人人平等的社會。如今香港仍然將90年代的成就充當為美麗的新香港。以往熟悉的實用主義都市設計被模稜兩可的商業利益取代,荒謬的醜態成為美麗的新香港的新常態。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