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跨河單車橋提供關鍵連接 佔 T4 造價不足 1% 反被削
*曾大屋方向天橋取消升降機 無視行人單車需要
*政府應把握改善地區行人和單車連接契機 咪為慳細數搞到唔湯唔水
沙田 T4 主幹路工程最近因 71.6 億造價而受議員質疑。早前運輸及物流局主動撤回,檢討造價後再提交文件,供立法會財委會今個星期五(3/5)審議。最新文件顯示工程造價下調約 5%,代價就係取消原設計跨越城門河嘅新單車橋、曾大屋附近嘅新升降機,同埋降低隔音屏障、交通監察系統同休憩處嘅設施規格。
街道變革同九龍綠色通道認為,政府為咗做樣慳少少細數,放棄藉 T4 一併改善地區行人同單車連接嘅契機,實屬無辜。若 T4 事在必行,我哋懇請政府同立法會議員從善如流,喺計劃中保留新跨河單車橋同曾大屋方向嘅天橋升降機,切實照顧行人同單車使用者嘅需要。
新跨河單車橋提供關鍵連接 佔 T4 造價不足 1% 反被削
T4 公路工程本來計劃興建埋一條新嘅城門河單車橋,呢條橋對改善沙田單車網絡極其重要。現時大圍和沙田之間嘅城門河兩岸建築物林立,當中有一段長達 1.6 公里嘅河濱無任何單車橋樑連接。有新單車橋嘅話,踩單車來往文化博物館同車公廟站從此唔需要再兜路,將會成為區內重要嘅策略性單車通道。
最新方案保留咗用以補償因工程拆卸嘅行人橋部分,而橋面嘅單車徑卻被認為係附加設施而被犧牲。本來 T4 能夠順便改善沙田單車徑網絡,而家貿然放棄把握咁難得嘅改善契機,只願意拘泥重置設施,實在令人遺憾。而家嘅改動係收窄橋面,放棄單車橋慳到 6000 萬,只係整個 T4 項目造價不足 1%。本身作為戶外通道,若想降低成本,其實可以考慮唔起橋面嘅部分行人路以至全部單車徑嘅上蓋,而唔係放棄單車徑。
曾大屋方向天橋取消升降機 無視行人單車需要
另外,最新方案嘅設計亦會令曾大屋一帶嘅行人和單車連接帶來更大不便。今日大家見到彎彎曲曲嘅行人同單車隧道,將會有半條改成天橋,預期踩單車會輕鬆咗,固然係一個改善。但你有無見過一個十字路口,係要上天橋行完一半,又要再落地底行半段隧道,先過到條馬路?明明溱岸 8 號隔離,馬路兩邊都會有天橋接駁。唯獨係去曾大屋和博康邨嘅方向,就要先過天橋再兜大個圈過隧道。到喉唔到肺嘅設計,對行動不便、拖住車仔同踩單車嘅人士嚟講係極之唔方便,而升降機作為捷徑就顯得尤其重要。原有方案之下,呢個天橋出入口係升降機、樓梯同斜路嘅理想組合,互補不足。但宜家為咗成本,冇咗升降機就完全唔合理,來往博康邨同車公廟站嘅路程變得比而家更加迂迴。
而家就係為咗保留部分隧道,令簡單問題複雜化。退後一步去睇,既然呢個十字路口始終要起行人同單車天橋,為滿足唔同人士需要同方便出行,倒不如做足啲,用天橋連接所有出入口。然後隧道就可以全面封閉,唔需要按計劃重建入口,話唔定慳到更多成本。
政府應把握改善地區行人和單車連接契機 咪為細數搞到唔湯唔水
再者,文化博物館外橫跨獅隧公路的行人單車隧道曾被謔稱「毀容隧道」,因多年前嘅嚴重意外改為強制推車。既然 T4 有可能佔用空間進行工程,日後又有無機會重置成符合現今坡度同闊度標準嘅單車徑,唔駛再繼續要求推車?
呢啲問題本來可以好好地考慮和解決,但就為咗美其名縮減成本,白白浪費改善地區行人和單車連接的契機。T4 主幹路為汽車帶來新嘅策略性連接,點解行人同單車會係次要?其實既然要起,不如做足啲,設計得完整啲,唔好為咗縮細數而唔湯唔水。